21號颱風莎莉佳 形成後關注「共伴效應」

21號颱風莎莉佳 形成後關注「共伴效應」 | 華視新聞

黃益源 報導  / 台北市

今年第21號颱風「莎莉佳」預計在今天(13日)就會形成,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台灣,但下週一、二其外圍雲系和東北風共伴效應,最快周日下半天影響台灣,將替台灣北部和東北部帶來豪雨!對此,氣象專家吳德榮也在「洩天機教室」專欄發表一篇「什麼是秋颱的共伴作用?」文章,提到有「共伴作用」的颱風,有時沒發布警報,就會帶來很大的災害。(圖片來源/洩天機教室)

【什麼是秋颱的共伴作用?】

今(13日)清晨菲律賓東側的熱帶性低氣壓,利用1:15微波頻道(89GHz)可以解析冰晶分布的特性,勉強可以觀測出環流中心(左圖),但在一般紅外線衛星雲圖是觀察不到的,代表其結構仍在調整中,在今天或明天,應可發展成第21號颱風。

自進入氣候上的秋季(9至11月),每有颱風靠近,大家就開始擔心它會不會是「秋颱」,所以這個名詞已不是泛指秋天的颱風,而是專指有「共伴作用」的颱風。而「秋颱」的特色,是最劇烈的天氣未必發生在離颱風中心比較近的區域,反而經常發生在離颱風中心最遠的北部、東北部。有時颱風並未發布警報,依然帶來很大的降雨,像「隱形殺手」般,靜悄悄的就帶來很大的災害。

「共伴作用」形成的主要原因,颱風通過巴士海峽或呂宋島,其東南風或偏南風輸送暖溼空氣北上,如果適逢相對乾冷東北季風南下,形成滯留鋒(左圖)。暖溼空氣受到抬升產生厚實的雲雨帶,再加上東北部、北部地形的舉升,雖很少有伴隨雷擊等強烈對流發生,但其「暖雲降水」的過程仍帶來持續性的強降水,累積的雨量,毫不遜於颱風直接侵襲所帶來的。

但「共伴作用」的強弱及影響的大小,要看1.颱風的環流輸送多少的暖溼大氣,2.東北季風的強度及其與暖空氣的溫差,3.形成的滯留鋒停留在北台灣的時間長短。最新(12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的模擬結果顯示,颱風約在下週日至週二(16至18日)通過呂宋島進入南海。不過模式模擬,不只在路徑預報有不確定性,颱風環流結構的預報也會有落差,因此輸送暖溼大氣的狀況,要持續觀察。另外東北季風的強弱也是要注意的,目前的電腦模擬,16至18日並無新的東北季風南下,也無滯留鋒形成。但模式仍會持續調整,要注意未來是否有變化。因此,以目前的資料,實不宜去論斷有無「共伴作用」,持續觀察是必要的。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