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8 09:50

課堂導入趣味實驗,培養孩子思辨能力

課堂導入趣味實驗,培養孩子思辨能力 | 華視新聞

陳承璋  / 台北市

今年5月,走進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小的實驗教室,教室裡正在上演一場精采的科學實驗教學。

講台桌上,擺著一套「魚菜共生」裝置,裝置分為兩層,上層是菜,下層是水箱,裡頭養著魚,這個裝置能藉由水循環,讓魚與菜一起共生,但經過實驗後,上層的菜雖長得好好的,但下層的魚卻死光了。

跳脫傳統 學生才是課程主角

小朋友分好幾組,正與台上的自然老師共商解決問題的方法。每組都配有一台平板電腦,「我們正在查怎麼解決魚會死掉的辦法,」一名小朋友很有氣勢的解釋。

找到資料之後,他們必須要趕快彙整成報告,上傳至講台前方的螢幕,每一組更要立即講述出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他們也要用英文將結論記錄在海報上,這也是一堂跨領域的特色課程,英文老師就站在教室後面。

12年國教新課綱改變之一,是鼓勵學科老師能跨領域授課。

這堂魚菜共生,同時結合資訊、美術、英文、自然、數學等老師,組成教學社群,學生碰到困難,課程就會出現相關領域的老師。上課型態,就快能與大學現場比拚。

再走到星象廳教室,整間黑漆漆,學生坐在躺椅上,用模擬天文台學習星座方位。這是嘉大附小的天文特色課程,一至六年級循序漸進,啟發孩子對於天文科學的興趣。

就連英文教室也上演著翻轉教育。為了讓孩子將英文與生活緊密結合,擁有美術專長的外師,正用簡單的口語,教學生製作屬於自己的拼圖,又是個跨領域的課。

嘉大附小的上課模式就是如此多元,無論特色課程,或是主要學科,都跳脫以往老師在黑板上教、學生台下聽的方式,學生儼然才是課程的主角。

「希望透過每堂教育實驗,替社會種下各種不同的種子,」嘉大附小校長賴秀珍解釋。

也因此,早在九年一貫實施之後,嘉大附小即建立不同類型的特色課程模組。

一般國小的特色課程,往往只有單一選項,然而,嘉大附小光是特色課程就多達五種,包括資訊素養、天文、走讀國際、運算思惟,還有學年特色課程。

尤在資訊爆發,許多人無法在網路上分辨是非黑白的今日,嘉大附小選擇從小就教孩子,如何判讀正確資訊。

翻開一年級的資訊素養課本,已經開始教什麼是「4W」,讓學生在故事中,透過who、when、where、what,快速掌握故事情節脈絡。

或是透過預測步驟,找出故事書線索,進而讓小朋友預測故事結局,增加思辨能力。

特色課程跳脫教科書內容

嘉大附小的學生到了國小五年級,還要進行人物側寫,學習當小記者。

課堂中,老師還會教什麼是新聞寫作的倒三角形寫作法,並且藉由報導校內活動,將學習融入生活之中。

「走讀國際」主要是讓學生將英文融入生活。一到六年級,都有一門課走讀森鐵,讓小朋友從嘉義北門車站出發,到奮起湖、樟腦寮等車站,以英文口說介紹鐵路沿線歷史與搭車方式,讓孩子了解英文不只是背,更能實際應用。

除了車站之外,還結合了周邊觀光資源,進行文化、藝文巡禮等,打開學生走讀國際的繪本「A-Z in Chiayi」,裡頭都以簡單的句子,介紹嘉義的地方特色。

這些課程,無疑緊扣新課綱素養導向教學,讓孩子不只是背,更讓學科內容融入生活,了解學習背後意義。

賴秀珍指出,這些特色課程,都是跳脫教科書內容,告訴孩子,死背課本不是唯一知識來源,更沒有意義。

要孩子思考知識背後的意義

「我們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孩子思考,每個知識的背後,隱含的意義在哪?」她說。

不僅沒減班 還要人數總額管制

嘉大附小的多元課程也與時事結合,由於近幾年食安問題嚴重,幾年前發生毒茶風波,嘉大附小於是與南投魚池國中交流,了解魚池茶鄉的茶如何製作,從中發現問題。並以DFC(Design for Change)方式,要孩子找出問題,並發揮創意解決問題。

嘉大附小透過多元的活動,讓孩子在學習中探索自我,獲得不少家長的認同,大家都在減班,他們卻必須做學生人數總額管制。

雖然賴秀珍笑說,他們的學生上了國中後,很多不太適應,因為與國小的課業壓力落差實在太大,孩子上國中的成績在前一、兩年可能上不來,然而,思辨能力、領導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卻較為突出。成績不再是看待孩子好壞的標準,正是新課綱的精神。

新聞來源:遠見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