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2 10:00

獨立記者姚惠珍:要勇於跳脫舒適圈

獨立記者姚惠珍:要勇於跳脫舒適圈 | 華視新聞

王寶兒

 「在開始聊天之前,我想先問你們,未來真的想走媒體圈嗎?」獨立記者姚惠珍一坐定後反而用饒富興味的眼神看著記者發問。


 如同反轉受訪者與採訪者的位置一樣,「扭轉常態」似乎是姚惠珍所擅長的事情,過去曾在工商日報、蘋果日報以及風傳媒任職的她,2014年毅然決然跳脫人生的常態,自朝九晚五的記者搖身一變,成為了作家與獨立記者。


 擅長挖掘獨家新聞的姚惠珍在成為獨立記者後似乎更加如魚得水,短短三年內的時間不僅出版了兩本著作,也陸續發表了一些調查報導,其中一篇調查報導《王雪紅假公益真投資》甚至還拿下2016年的吳舜文新聞獎。


 2015年的七月,姚惠珍所調查的台塑集體收賄案登上《蘋果日報》的頭版,引起各家媒體軒然大波,許多當初拒絕購買的媒體紛紛回頭問她:「姚惠珍,怎麼把這條新聞賣給《蘋果日報》呢?為甚麼不賣給我們?」在這之後,她的計費模式逐漸被媒體接受,作品也陸陸續續在各家媒體嶄露頭角。


 姚惠珍認為,這已經不單單是獨立記者的困境而已,而是整個媒體生態的浩劫。她比喻媒體就像一艘鐵達尼號,有沒有撞到冰山是不知道,但顯然是快要下沉了,如果閱聽眾將免費新聞視為理所當然,媒體機構在無法營利的狀況下,自然會極力壓低人事成本,環環相扣,使整體環境日趨低落。


 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姚惠珍選擇強調自己的獨家性,在自己的臉書專頁自述為「獨家新聞重度上癮者」,足可嗅出其對獨家新聞的熱愛。她滿懷熱忱的說:「有人會說獨家在這個年頭只能夠撐幾分鐘,可以這樣說,因為我的獨家一出來所有人都跟了,但是這個媒體的信用就有建立起來。」


 姚惠珍感嘆說:「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是,我們的作品沒辦法一個字算多少錢,因為影響性是沒有辦法用一個字多少錢來算,事實真相是沒辦法用一個字來估的。」


 「其實媒體圈就是假掰,有些人會說新聞怎麼可以賣,但是如果新聞都不收費的話,記者要怎麼賺錢?」姚惠珍直率的說,以往她所接觸到的獨立記者在撰寫新聞後的收費模式往往都是以字數計費,但她打破了慣有的模式,強調自身新聞獨家性,以「套」的方式計費,自己喊價。


 但這樣的方式在一開始是沒有媒體肯接受的。「大家就覺得說,人家一篇評論才多少錢,講難聽一點是小記者,那你的稿子怎麼可以要用一套的。」姚惠珍啜了幾口咖啡,回憶那時的情況笑說,自己當時大概有半年的時間一個字都沒寫,因為她想要堅守立場,不願賤賣自己的作品。


 雖然姚惠珍已經在媒體界打滾多年,但這其實是她首度報名參加新聞獎,為甚麼要在脫離媒體制度後才報名呢?姚惠珍聞言後,拍了一下桌子,又舉起食指比著記者豪氣的說:「問的好!因為根本沒時間嘛!」


 像極了抱怨老師出太多功課的學生,姚惠珍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談論起當時在媒體制度內每天所要撰寫的稿量就已經佔足記者們的心神,她認為,台灣有許多會寫評論的人,但卻缺乏會挖掘事實的人,「有能力的記者都沒有時間去做揭弊。」這是姚惠珍點點頭所下的結論。


 姚惠珍也相當不避諱地跟記者分享自己的薪水變化,她分享,自己第一份在媒體圈工作的薪水是兩萬九,而每跳槽一個媒體便有小幅度的爬升。「但我現在的收入一個月應該不到以前一個月的四分之一,所以說如果要當獨立記者必須先存點積蓄。」姚惠珍哀怨的說。


 提到過往在媒體的經驗,姚惠珍是相當感激的。她回憶,因為自己沒有任何的財經科系背景,所以印象很深刻的是當時進入《工商日報》,要學習怎麼看各式各樣的報表、不斷請教前輩,同年齡的女孩子都手拿一本美妝雜誌學打扮,她卻拿著各式各樣的報表資料學財經。


 過往在媒體工作的經驗與人脈就像是極具潛力的種子,在姚惠珍踏上獨立記者之路時,過去的努力已化為養分,讓她在短短三年就開花結果。未來會想再回到媒體工作嗎?姚惠珍笑著搖頭,說:「我已經沒辦法回去了」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