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6 17:59

【人物專訪】自己的新聞自己定義 資深公民記者陳本康:每天的工作、生活都是報導題材

【人物專訪】自己的新聞自己定義 資深公民記者陳本康:每天的工作、生活都是報導題材 | 華視新聞

帥開耀

 許多公民記者一開始都是為了讓社會看見自己所關注的議題才開始接觸公民新聞,陳本康就是一個例子。擁有地質與水土保持背景的他,報導並不侷限在其專業領域,曾相繼在2011、2012年獲頒PeoPo公民新聞的入圍獎、特別獎、感謝獎及新聞專題獎,並曾受邀擔任PeoPo公民新聞平台客座總編輯。


 2009年陳本康原本是為了推動地質法廣邀媒體朋友採訪,希望讓社會重視地質法的重要性,但由於進行的不順利,才走到「自製」新聞這條路。「那時候到公共電視台參加《有話好說》的節目,接觸到PeoPo公民新聞平台,才想說自己來做新聞,是這樣開始的」他笑著說。


 對於陳本康而言,製作公民新聞是件輕鬆的事,他認為,身為公民記者不一定要受過新聞相關的訓練,只要具備關心公共議題的素養,拿起手機就可以報導,自己的生活就是題材,走到哪拍到哪,不必有所侷限。


 走到哪拍到哪的作風讓陳本康有很高的新聞產製頻率,每天都有新聞產出。記者好奇向他詢問:「您如何兼顧工作,又能保持如此高的新聞產製量?」陳本康回答道,自己是做地質與水土保持的相關工作,這份工作能夠結合新聞報導。他舉例,曾經在石門水庫做過潛水員的相關報導,當時就是一邊工作一邊完成新聞採訪;也曾到野柳地質公園做調查與推廣、行銷工作,在工作的同時,用知識性的角度做報導。


 談到採訪過程中遇到過的問題,他略帶思索地說:「4年前,在採訪新竹農地徵收的璞玉計畫時,曾在報導附錄加入地方自救會的陳情函,曾遭縣政府關切要求撤除。」但他也強調,自己報導過上千則新聞,範圍廣泛,這樣的經驗也就僅此一次。


 「單車小嫻」一篇記錄育幼院小孩單車環島的新聞讓陳本康感觸很深,他當時心想:「連育幼院的小孩都能環島為什麼我不行?」受此新聞鼓舞,不擅長運動的他找了6位朋友一同騎車環島,完成挑戰。往後,每當他遇到問題時,都會想著「都能騎單車環島就沒甚麼事情做不到了」,而這樣的心態幫助他克服所有難關,一路堅持至今。


 陳本康談到,接觸到PeoPo後,讓自己的眼界更廣,報導不再侷限政治性議題,開始更多軟性新聞,比如文化、人文和一些生活中所觀察到的事物等。他感性地說:「因為接觸了公民新聞和『單車小嫻』的報導才看到很多弱勢的人,他們無私的花了很多時間製做新聞,讓我深受感動」。


 台灣公民新聞發展已逾10年,陳本康提到,PeoPo公民新聞平台不斷在擴大規模,其他平台如新頭殼等卻不斷萎縮,這是因為PeoPo對於報導的形式與內容較無限制「想放甚麼就放甚麼」,相對如新頭殼等平台走的是菁英路線,要求報導內容要有深度、精緻,製成一篇新聞往往費工耗時,無形中形成一道「門檻」造成公民記者們望而卻步。


 陳本康認為,公民新聞的限制應越鬆散越好,範疇越廣,報導的內容就越有彈性,新進的公民記者也較能自由發揮,有助於台灣公民新聞界多元化發展。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