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 09:00

虛擬實境增多重觸感 體驗中古鐵匠生活

虛擬實境增多重觸感 體驗中古鐵匠生活 | 華視新聞

秦慈襄  / 台北市

【記者秦慈襄台北報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與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合作舉辦的《靈魂之窗:未來媒體藝術創作工作坊成果展》11月26日開始在水谷藝術展開為期兩週的學員成果展。作品運用新興科技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結合藝術,帶給觀者耳目一新的觀賞角度與感官刺激。

作品〈元素寶劍〉讓觀眾戴上VR設備體驗中古時期的鐵匠工作,在虛擬世界中握著VR手把打鐵,感受燒熔鐵塊時的熱度、鑄造時的敲擊反作用力,及冷卻箭矢時感受到的涼風吹拂,最後再用自己親手打造的弓箭抵禦敵人。一般VR手把最多只能感受到震動,此作品藉由強化VR硬體設備,改良手把上的裝置,讓觀眾在VR體驗中擁有更多真實感。「遙控器增加了更多觸覺回饋,感覺比一般的VR遊戲細緻很多。」參觀民眾路耘認為,擴增多種觸覺感受後,對於進入虛擬世界更有助益。創作者之一、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學生韓秉軒表示,他們想要重新塑造觸感體驗(touch experience),嘗試以跨時代的職業故事與多重觸覺感受切入VR創作,並強化現有裝置來呈現。

〈艋岬後街〉則以創作者的成長空間「西昌街」實況直播作為佈景,讓觀者戴上VR裝備,置身於熱鬧繁雜的艋舺市集中。親身感受、觀察此虛擬空間的歷史與文化時,也引導體驗者思考,當意識與現實中身體所處的環境不同,兩者皆無法與各自空間的人物互動的情況。對於民眾以及創作者本身而言,亦能透過觀察體驗者來反思,當身體在相同空間,意識卻無法相互交流時的狀態。「我覺得VR的性質像是意識投入虛擬的具體呈現。」創作者、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學生洪譽豪表示,從智慧型手機普遍流行時就開始思考,當人的意識在虛擬中滯留時,個人身體主體性的存在是否能夠保持完整。

計畫主持人、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林志明表示,由於近年新興科技更臻成熟,價錢與技術門檻皆降低,對於沒有學過程式語言或是軟體設計的藝術家而言,以VR呈現藝術創作具有更多可能性。但也正因科技的取得容易,林志明補充道:「在掌握技術、技巧方面後,最重要的還是你的作品要表達什麼。」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