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3 09:00

藝術結合心理治療 情緒轉化為創作

藝術結合心理治療 情緒轉化為創作 | 華視新聞

陳婉琪、陳問荷、秦慈襄、林子文

【專題記者陳婉琪、陳問荷、秦慈襄、林子文綜合報導】小寶(化名)的發展較遲緩,總是畫一大兩小三隻兔子,這不是無意義的塗鴉,兔子代表母親、手足與自己,手中所繪展現的是他所感受到的世界。這就是藝術治療(Art Therapy),能將人無法或不欲訴說的心理藉由藝術作品顯露出來。或許你對這名詞感到陌生,但台灣其實也有一群藝術治療師,他們多半在國外接受專業教育後歸國,在各個不同領域提供藝術治療的服務。

以繪畫代替語言 藝療師助童跨越挫折

寬敞的空間,陽光穿過大片的窗戶照得一室明亮,入目所及有各式各樣的美術工具,除了常見的蠟筆、水彩,還有充滿童趣的沙箱,這是藝療師邱寶慧親手設計的藝術治療室。四周高高低低的架子上佈滿了「不精美」的藝術作品,有黏土捏成的機器人,也有天馬行空的繪畫,甚至牆壁的一角上還懸掛著紙製的蜘蛛網,這些都是在藝術治療過程中,藝療師與個案共同創作後留下的。邱寶慧表示,藝術只是一種媒材,治療過程中的創作引導才是最重要的。

七歲的妞妞(化名)在情緒調節及衝動控制方面的能力發展未完全,容易陷入自我防衛情緒而無法與人良好溝通。有一天,妞妞進入藝術治療室,開心地進行剪紙拼貼創作;但是剛學會運用剪刀的她,因無法良好控制工具使色紙撕裂了,妞妞感到挫折而變得焦躁。她把自己的色紙剪碎後,又想伸手拿藝療師的,藝療師制止她,說:「這不是你的喔!你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先問媽媽。」(妞妞叫藝療師「媽媽」,是兩人在治療中建立的關係。)

妞妞因為行為受挫又被限制,突然發起脾氣,躺倒在地上扭動;藝療師因安全考量只好把她的剪刀收起來。接著,妞妞為了表達抗議而鑽到沙發下,甚至故意推動沙發。藝療師告訴妞妞說:「你在生氣,媽媽知道。可是如果你不告訴媽媽你在生氣什麼,媽媽就不知道你為什麼生氣。你現在變成小baby了,聽不懂也不會說,等你生氣好了,再來找媽媽。」

此時,藝療師在沙發旁拿起蠟筆在紙上持續旋轉畫圓,妞妞好奇地從沙發下探出頭看藝療師,希望引起注意。最後她終於忍不住出來,靠近藝療師並問:

「媽媽在做什麼?」

「北鼻長大了,會講話了,現在又變成妹妹。」妞妞有些不好意思地笑。

「媽媽畫剛剛的事情啊!好像颱風一樣,一直一直吹,停不下來。」

「我剛剛像颱風,但現在好了。」妞妞說。

「妳現在長大了,又變成妹妹,可以聽到媽媽的話了。」藝療師對妞妞微笑點頭。

接著藝療師問:「你看這可以變成什麼呢?」

「花!」妞妞大聲回答,拿起蠟筆就開始畫。藝療師也在一旁繼續畫畫創作,但故意將蠟筆塗出界線,並問妞妞這張圖是不是壞了,而妞妞看著伸手過來就要塗掉,這時藝療師握住她的手,說:「沒關係,我可以救它,你看!」藝療師用蠟筆在畫紙上稍加改變,仍舊是一朵花,妞妞開心地說要幫花著色。

(註:以上案例由「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召集人許家綾提供,https://goo.gl/NudMDN)

「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召集人許家綾分析妞妞的案例,一開始先讓妞妞與藝療師、環境與媒材建立關係,讓她能對周遭產生安全感,此時妞妞遭遇挫折,她從一開始的溝通互動良好到後來的哭鬧、不說話,狀況比治療前退步,稱為「治療性退行」。這是因為她想要「修復」,所以退回到較早的身心發展階段以修復從前的創傷,而許家綾在妞妞身旁進行「回應性創作」,藉由藝術替妞妞表達她的情緒,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從而建立彼此新的溝通,陪她重新經驗困難;修復後整合是療程最後且必須的階段。

國內證照制度未成熟 藝療師多求學海外

藝術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心中的狀態或感受,藝療師會在過程中觀察其特質與問題,再根據個案的狀況給予不同的協助。雖然藝術治療的「治療」二字讓人覺得像是針對有疾病的人才需要的,但其實一般人也可以藉由藝術治療抒發壓力,或是探索自我、解決煩惱等等。

另外,藝術治療在台灣的發展,以幼兒治療最為普遍,主要是因為幼兒的語言溝通能力較弱,透過藝術作為媒介更能表達出他們的內在想法。但許家綾也表示,藝術治療是一種「從生到死」的服務,幼兒、少年、中年到老年人都能接受,並沒有年齡或族群的限制。

雖然藝術治療在台灣還沒有被大眾廣泛認知,但其實國內許多醫院的兒童病房、安寧病房或是精神科都設有藝術治療的服務;也有藝術治療師會進入學校工作,在特教領域中提供自己的專業,或與基金會配合,接觸特定需求的個案;此外,也有不少藝療師自己開設工作室。

而目前在台灣工作的藝療師多半是在國外接受教育以及獲得專業證照,英、美兩國皆有藝術治療相關的研究所。許家綾分享自己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攻讀藝術治療碩士的學習經歷,學校要求兩年間實習時數須達一千多小時,因此基本上在校學業與實務經驗同時進行,兩者並重。而曾在英國雪菲爾大學(Sheffield University)進修藝術治療、目前於東海大學推廣部開課的王秀絨回憶,當時除了校內課程、校外實習,還必須自費接受兩年的心理治療,因為在成為治療師前,必須要先處理自己的問題,將來在面對個案時,才能避免自身問題影響對個案問題的判斷。

國外藝療師證照現階段並不被台灣政府承認,也不像諮商心理師,有自己的國家考試及證照;因此有些藝療師會選擇考取與其領域相關的諮商心理師證照。邱寶慧表示,沒有專業證照在與公部門打交道時,的確略有不便。而許家綾認為,累積專業比證照重要,若汲於追求諮商心理師證照的認可,容易迷失在藝療師與諮商心理師兩者之間的學習、培訓及專業認同上。

擁有國家證照在法規制度下對藝療師來說或許會有更多福利與保障,「最重要的是藝術治療師自己的工作態度還有專業能力。」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林曉蘋表示,並不會因為沒有證照而讓專業打折。也有許多藝療師並不在意有沒有國家證照,憑著專業的學經歷,同樣能在醫院或自己的工作室提供藝術治療的服務。

林曉蘋也提到,如果有需要,目前藝療師可以申請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的專業認證,學會統合了國內藝療資源,也是藝療師交流合作的平台;基本上要接受過國內或國外的專業課程、經過實習以及從事心理衛生相關的實務工作一年,便可以申請學會的專業認證。

學會力推藝療課程 盼學習資源更多元

至於國家考試或認證,以現階段國內藝療師的人數來說,還不足以動用國家資源來證照化,林曉蘋說:「法律永遠是走在人的需求之後。」不管是何種專業,其實都需要經過很長的努力,才能推動政府立法。

而國內的專業教學單位也十分缺乏,目前僅有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藝術治療組一所專業研究所,且一年只招收八名學生,資源可說是相當有限。也因此,學會與國內一所大學正積極向教育部提案,希望能成立藝術治療碩士班課程,自行培養本土藝療人才,而非大量倚賴國外的求學管道。當學習環境更臻成熟,台灣的藝術治療未來才有機會獲得國家重視,進而立法考試、頒發證照。

另外,在媒合正式工作與學涯之間,學會近年逐漸修正出完整的實習規定,讓有志向朝這個專業發展的學生們得以透過學會取得實習機會。學會也在去年確立了督導辦法,設置專門負責督導的資深藝療師,協助學生與新手藝療師能獲得充分的實務訓練與經驗。同時,他們也會不定時舉辦大大小小的講座及研討會,讓藝療師能有更多經驗上的交流,目前就讀北市大視藝系碩士班藝療組的林純珮表示,除了校內課程,她有時間也會參加學會主辦的研討會,參與案例的分享與討論。

近年來,學會也會與國內大專院校共同開設藝術治療相關課程,像是與國立清華大學認知心智科學中心合作開課;此外,目前在台灣師範大學與東海大學的進修推廣部,亦設有藝療課程提供一般大眾學習與體驗,還有專門為兒童成立的心理探索班,希望讓更廣大的族群來認識、接觸藝術治療。

目前台灣藝術治療雖以幼兒為主要對象,但其實任何年齡層都適用。若台灣學習環境更趨完善,培育更多專業人才,民眾便能夠更容易接觸到藝術治療,透過藝術創作來適當排解心理壓力、探索自我,在遭遇生命中的困境與挫折時,或許能找到另一個出口。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