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8 09:00

前進「南」不難  一窺台灣青年東協夢

陳思慧、邱麒瑋、洪婉恬、張寧心、葉冠吟、黃昰熏

【專題記者陳思慧、邱麒瑋、洪婉恬、張寧心、葉冠吟、黃昰熏綜合報導】「工廠的人都不會講泰文以外的語言,只好開著Google翻譯努力跟他們聊天。」在曼谷郊區貼紙工廠實習的日子裡,黃嬿庭與記載著泰文新單字的筆記本形影不離,她努力地和當地同事交談,泰語口說能力在短短的寒假中突飛猛進。

因緣際會來到泰國實習,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四年級的黃嬿庭對台商有了初步認識,她觀察到工廠中有許多來自緬甸的移工,萌生了對泰國民情的興趣,在此地深造的念頭也油然而生。

東南亞-01

東南亞經濟近年飛快成長,像黃嬿庭一樣對該地區感興趣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台灣政府於民國105年8月起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期望以互惠方式與東南亞國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以下簡稱東協)成員國的產業接軌,讓台灣對外貿易管道更加穩固。新政策在條文中強調「雙向」交流,希望台灣人民能與目標國家【註】達到深化交流。政策實行近一年,是否看到部分成效?台灣人才投身海外就業的過程又將面臨那些挑戰?

職缺成長居首位 青年赴東協就業成趨勢

新南向-02

貿易全球化時代來臨,世界各國紛紛簽訂條約進行區域整合。東協國家經濟潛力不容小覷,非屬會員國的台灣若不加入,易被邊緣化。在此情勢下,新南向政策工作計畫於今年1月正式執行,內容涵蓋「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鏈結」四大面向,並透過多個補助計畫鼓勵人才與資金的雙向交流。106年度新南向政策經費共編列預算超過新台幣21億元,其中教育部辦理專業人才培育及技術訓練等計畫就佔了10億元。

人才改

 

行政院主計總處報告指出,104年台灣共有超過11萬人赴東南亞工作,數量僅次於中國。104資訊科技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共有4.7萬人應徵到東協地區工作,當中以30至39歲為主力,而 18至29歲的年輕世代增幅超過五成,可見前進東協的人才有年輕化的趨勢。近三年來,女性赴東協就業成長率更高達57%,多出男性一成。

國人海外工作數月平均

語言隔閡成阻礙 文化交流難深化

東南亞有出口免稅優惠,近兩年整體平均經濟成長率近5%,作為全球第三大市場,吸引了大量投資者。柬埔寨寶元鞋業集團船關務部專員柯君甯認為,年輕人在東南亞將擁有比台灣更多的選擇,同時更有機會站上中高管理階層。然而,她也指出,語言溝通會衍生許多困難,不只生活,也影響台灣主管對當地人才的培訓,當地員工對台灣公司忠誠度不足是一大問題。

儘管這樣的安排對於外派員工而言是一大幫助,但她仍覺得若有意到東南亞國家發展,還是需要在進入職場前修習當地語言。在東南區地區尋求發展就必須跳脫舒適圈,切身與當地人民溝通交流,才能真正達到赴外發展的意義。

受到馬來西亞籍室友的影響,政大社會學系四年級的許方瑜對馬來西亞時事頗感興趣,更因此選擇相關語言課程。隨後,因實習公司至馬來西亞設立分公司,提供她到當地實習兩個月的機會。然而,身邊員工多為台灣人和馬來西亞華裔,使得她在實習過程中並無機會好好地用馬來語與當地人民溝通。

今年錄取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研究所的黃嬿庭也表示,台商及公司員工生活其實都獨立於當地之外,食衣住行育樂幾乎複製原本在台灣的型態,與當地交流少之又少。她提到,工廠老闆會教導緬甸籍傭人烹煮中式料理,「除非午餐訂便當,才會吃到泰式食物」,並無法促進文化交流。

亞洲最大文創電商網站Pinkoi泰國區客戶經理張秦芳曾赴清邁大學交換,「交換經歷讓我認識那邊的人,也喜歡上那邊的文化。」她表示,當地華僑的競爭十分激烈,除了基礎語言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擁有專業與熱忱。

外交現況阻力大 台灣人才發展受限

政府宣導新南向政策時,以深度的雙向交流為目標,然而礙於台灣外交現況,所謂的「雙向」交流似乎很難深化。許方瑜認為,台灣學生若想到東南亞工作實習,目前可選擇的管道並不多。國人多數通過媒合博覽會,向在東南亞發展的台商申請實習。此外,產業多數以電子商務為主,鮮少有其他選擇。

許方瑜原想透過馬來西亞的就業媒合平台尋找暑期實習,但在過程中屢屢受挫。她指出,原因並不在於自身能力差,而是因為馬來西亞與台灣的實習制度和形態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所以最後也只好到台商公司實習。台灣企業聘用暑期實習生的期限多為兩個月,馬來西亞當地卻要求至少三個月。她認為,以上因素間接降低國人到東南亞發展的意願,「如果可以選擇的產業你都不想要投入,當然就不會去啊!」

許方瑜也提出,外國人若要到東南亞國家發展,就必須遵守當地法規。這些法規大多非常繁雜,導致國人因為不了解而觸法。因此,除了向國人宣導外,「台灣政府如何與當地政府商討,並調整雙方法規也是非常重要的。」

貿易互惠條款少 台商負擔高關稅

由於台灣並沒有和東協國家建立邦交關係及簽訂貿易互惠條款,在柬埔寨工作的游惟喬每次入境時都會受到海關刁難。定居馬來西亞五年、目前擔任馬臺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邱世憲也對外交弱勢的問題表達無奈,雖然台灣在技術及創新上較馬來西亞進步,在當地得到的優勢卻不多。他表示,馬來西亞雖然會向外國投資者釋出優惠方案,但身為外國人,不論是本地或外國資金都會有所限制。在沒有貿易互惠條款的狀況之下,「台商若要從台灣引進或輸出設備原料、成品都必須負擔極重的關稅。」

邱世憲更直言,以往世界各國都以同樣條件進行貿易時,台商實力絕不遜色。但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當所有國家各自簽訂區域性貿易協定時,被排除在外的台灣貿易成本將高於他國而失去競爭力。 針對去年才剛通過的新南向政策,邱世憲則認為尚未感受到政策帶來的效果。他強調,新南向政策若想真正帶給台商幫助,應提供至東南亞發展的優惠貸款等配套措施,並爭取與他國的貿易協定,才能使台商擁有真正優勢。

東協市場潛力大  政府配套應完善

提及新南向政策中對各大學東南亞相關課程的補助與未來的銜接,黃嬿庭認為,政府決定挹注這個領域之前,似乎沒有做好足夠的研究。「我們不知道資源是透過什麼樣的管道被分配、以及最終分配給了誰。」她強調,不了解實際狀況就投入大量金錢,這樣的政策無法長遠。

政大外交學系副教授黃奎博指出,新南向政策確實可以執行,但政府在資源分配時應更有策略性,不能因新南向政策就忽略對其他國家的外交經營。他認為,政府只有一定資源,現在大量資金投注於新南向政策,其中對東南亞國家著墨尤其多,導致投入其他國家的資源顯得更少。另外,雙方互惠也不對等。台灣積極開放與降低東南亞地區來台簽證標準,但是東南亞國家卻沒有對台灣開放,因為簽證費用對他們來說是一筆重要的收入,自然不會輕易開放。

1111人力銀行公共事務部副總經理兼發言人李大華認為,新南向政策是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台灣不能自我設限,也不能忽視東南亞經濟體。他認為年輕人在外地工作不僅能累積經驗、磨練職業技能與認識國外企業運作方式,還可將所學帶回台灣,「若有意在東南亞踏實耕耘,普遍薪資的增長空間會比台灣快而明顯。」

儘管各方認為新南向政策尚待改善,國人在東協並沒有突出優勢,但東協市場仍不可小覷。會員國之間享有關稅的優惠,無論在人力、營運及商品的成本都比台灣低。多項研究中東協更被預估15年後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若政府能祭出有效的配套措施,當臺灣青年踏出舒適圈,視野將會比同齡人更加廣闊,台商邱世憲期許,「當他們從國外的角度看回台灣,必定有所成長。」

【註】目標國家:印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越南、緬甸、柬埔寨、寮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澳大利亞、紐西蘭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