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上字幕挑戰大 業者:呈現文化內涵最難

直播間上字幕挑戰大  業者:呈現文化內涵最難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21日電)直播產業在台灣發展7年,早期主打高顏值,現在越來越注重專業及多元發展,吸引不少跨國粉絲收看。直播平台業者表示,技術上已可提供即時字幕,但在正式推出前,不僅要克服翻譯精準度問題,如何忠實呈現當地文化內涵也是一門學問。

17LIVE是亞洲最大的影音直播串流娛樂平台,在全球有超過5000萬註冊用戶。17LIVE品牌暨企業溝通部副總經理凃佩君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今年除了往現有方向發展,也會提供更多元內容,強化看播新鮮感和興奮感;「每個直播間都需要一些火花,就像人與人互動,隨時要有新鮮話題。」

對直播產業而言,東南亞市場像是一塊值得開發的處女地。凃佩君說,東南亞政治與經濟狀況相對穩定,人民想要富足,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自然會想接觸更多新媒體、新社群和新商業模式。

近年來在疫情影響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直播主人數成長速度最快,因為主要使用英語,有助於吸引歐美觀眾。尤其馬來西亞是多語系國家,有直播主曾經連續用華語、英語、閩南語、馬來語4種語言唱歌。

不過,對於只會一兩種語言的直播主而言,外國觀眾如果聽不懂內容,就更難與直播主交流互動,這也是17LIVE評估提供即時字幕功能的原因。

凃佩君表示,在技術上,17LIVE已有能力提供字幕,但目前翻譯可能不夠精準,也不一定符合當地文化內涵。「直播需要如臨現場,與粉絲強烈持續互動,要了解文化跟人們生活感是什麼。」

她說,17LIVE的使用者經驗團隊從去年開始研究和優化字幕功能,但直播字幕不能重來,挑戰相當大,加上直播間會顯示許多用戶留言,如果訊息太複雜,很容易眼花撩亂;未來將觀察哪些市場的需求和機會較大,考慮先提供字幕。

談到直播主心態變化,凃佩君指出,直播已經職業化,「一定可以賺到錢」,對學生族群很有吸引力。但直播主除了要有興趣,還必須具備持續下去的毅力,建議新人加入後每天開播1到1.5小時,在3個月內嘗試不同時段,找出自己特色和目標客群;17LIVE也會提供新手培訓課程、化妝及社群經營等建議。

17LIVE平台已有不少特色直播主,例如「米琦」原本是在傳統市場擺攤賣菜的菜商,因為網友敲碗,意外開始早上在菜市場直播,分享傳統市場生活,開創屬於自己的「賣菜直播」新風格。

凃佩君觀察,直播新人加入3個月後,至少有一半會留下來,存活率比手搖飲還高;然而「漂亮」不是能留下來的唯一條件,個性和互動也要夠好,讓用戶與直播主之間保持新鮮感。

她也提到,以往17LIVE官方舉辦的實體活動集中在北部,未來會有更多活動辦在中南部,提升觀眾在線下的互動參與感。(編輯:張良知)112012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