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藝術化再覓第二春

  新竹除了有高科技的電子、電腦工業,它另外還有一個正在尋求突破的玻璃工業。但是在新竹有一批玻璃工藝的老師傅,他們正在努力把玻璃工業給藝術化,希望和新的電腦產業一樣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二十年前,新竹曾經是台灣最重要的玻璃工業重鎮,替台灣賺進不少外匯,我們採訪的這個玻璃工坊就是當年的玻璃工廠。

  但是要從做日用品的工廠進階到做藝術品的工坊,技術是基礎更是關鍵。在師傅的指導下,我們實際體會玻璃的製作流程。先從攝氏一千五百度的高溫熔爐裡取出玻璃膏,鼓著嘴吹氣讓它成型,再送進熔爐多沾一些玻璃膏、再吹氣再送進熔爐,這樣反覆再反覆,一件玻璃藝品成型了,它是不是藝術品?等它出了四百八十度的恆溫爐定完溫再說吧。

  工坊的負責人蔡松平說,三十年來,他從工廠的工人做起,歷經台灣玻璃工業由暢銷到衰退的歷程,玻璃工廠從一千五百家銳減到三百家,玻璃藝品化、國際化是未來唯一的出路。

  要讓玻璃成為藝術品,先要掌握它的特質,像這截青竹,創作者掌握玻璃的透光性,表現竹子的潔淨之美,它算不算藝術品每個人的看法不同,但是,它的商業價值絕對比玻璃工業品高。創造高附加價值追求商機的動機和新竹科學園區的電腦廠商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李四端 許永聰)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