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人物、特別是政治人物格外注重形象,這個定律中外皆然。同樣正在改選總統的美國,候選人尤其在乎公眾形象,而且早自林肯時代就大有文章,我們來看看。入主白宮這個理念是在哪個年代發展出來的呢?誰說要入主白宮就得具有所謂正確的形象?在還沒有照相機和電視機以前的總統們,又都是靠什麼上台的呢?
一百五十年前的波克總統、是美國史上第一位拍照留下肖像的元首。也許這就是形象政治的濫觴。也許大家都不願意承認、這些表象並不足以影響人們對公眾人物的觀感,但事實上其中卻真的大有文章。
林肯留大鬍子,據說是聽從幕僚建議,認定這個樣子比較有威嚴、比較能夠贏得選民信賴。事實上選民對政治人物經常有很不切實際的期望,大家都希望他們像承認砍櫻桃樹的華盛頓一樣誠實。
而形象的好壞、其實又非常的主觀。約翰甘迺迪究竟是因為長得很上像、比電視辯論的對手尼克森帥了一百倍,還是因為他的政見的關係、才得以受到廣大選民的青睞呢?
有專家甚至認為關鍵在於他穿的西裝,據說幕僚在他上電視的最後關頭,臨時為他換上深色西裝,讓他在鏡頭上格外搶眼,而穿著灰色西裝的尼克森,相對的卻和背景化為一體了。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雷根是最會塑造形象的總統。而柯林頓也很善於此道,不過自從他鬧出李雯斯基緋聞事件之後,不但個人形象掃地,也讓大眾不再輕易信任政治人物的外在表象。今年要想角逐白宮寶座的候選人,選來也因此格外辛苦,因為再完美的包裝,都有可能隨時幻滅,也許唯有實實在在的真面目,才能夠確保政治前途一路坦蕩。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