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非農產品關稅談判台灣所提方案難被採納

世界貿易組織(WTO)「非農產品市場進入」談判小組,本周集會討論建立未來談判模式,目前以「調和公式」減讓模式為主流,台灣為保護少數產業而提出的「部門別模式」關稅減讓方案,很難成為核心模式。

WTO非農產品市場進入談判小組舉行三天密集會議,主席希望能達成初步共識,並在五月初提出談判模式大綱,在五月底的期限前確立談判模式。

由於台灣是全球主要工業出口國,這項談判結果關係未來台灣產品出口,台灣雖為開發中國家,但基本立場與已開發國家接近,希望透過關稅減讓,擴大台灣的出口。

台灣的平均工業產品進口關稅為百分之五,但汽車及漁、林等產業仍維持較高關稅,為保護這些敏感性產業,台灣提出「部門別」模式,但以目前情勢分析,被採納的可能性不高。

美國、歐盟、中國大陸、韓國等國家提出的模式基本上屬於「公式」減讓模式,美國的目標是在二○一五年達到零關稅。歐盟的「壓縮式」模式則為關稅愈高未來調降幅度愈大。

以印度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則提出線性模式,以單一比例減讓,日本則綜合部門別及公式減讓,台灣的純以部門別為減讓模式是獨樹一格。

在過去兩天的會議中,各國代表對應採取何種模式顯然還沒有交集,但台灣的部門別模式要成為核心模式可能是非常困難。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