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國父」太沈重?

  今年孫中山的誕辰紀念日引爆了「國父」的爭議,誰是國父以及台灣需不需要國父?放在當前「國家定位」以及「國家認同」的爭論脈絡中來看,並不特別令人訝異。真正盎然有趣的課題是,死於中華民國十四年的孫中山,為什麼隔了十五年之後的民國二十九年,「國民政府」才明令尊稱孫為「國父」?而且,沒有任何法律條文可以證成,唯一的〈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是遲至民國三十五年才制定的。

  孫中山成為「國父」的過程,充滿了人為的斧鑿痕跡,可見孫中山之為國父,並不是「本來如此」。孫中山「蓋棺」後其實並沒有「論定」,比如梁啟超接受媒體訪問時直言:「無從判斷他的真價值」,魯迅在他死後一年毫不隱藏的力捧,毛澤東更在他誕辰的九十周年紀念日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國民黨與共產黨皆「尊孫」,並沒有二致。現在要問的是,為什麼孫中山在死後十五年才成為「國父」?背後其實涉及了蔣介石與汪精衛的權力鬥爭。

  民國二十七年長江流域出現兩個國民黨黨中央和兩個國民政府,都自稱「正統」,是為寧漢分裂;一個是由汪精衛主導的武漢政府,一個是蔣介石領導的南京政府。蔣介石處心積慮的要利用孫中山的威望做為自己的政治籌碼,他不斷提醒別人他和孫逸仙的私人關係以及政治淵源,不但親自前往北平西山孫文的暫厝地,臨柩涕泣,而且在南京城外選定一整座山陵,作為孫安眠之所,最後在南京親自主持奉厝,巧妙的是,他不讓他的政敵出席此一充滿高度政治意涵的大典。一九二九年中山陵竣工,蔣派遣專車迎靈,將孫的遺體從原著西服改為中式長袍,同一年,孫成為「國父」。

  孫逸仙晚年倡導「聯俄容共」,甚而說國民黨若不能與共產黨合作,他本人寧願加入共產黨,而汪精衛則是孫晚年左右手,孫十分倚重,連遺囑也出於汪之手筆。相反的,蔣與孫漸行漸遠,反共反俄的路線也與之迥異。但蔣介石一連串的造作,以及制度性的儀式,刻意哄抬孫成為國父,然後自居為「中山信徒」的唯一傳人,從而排除政敵,成為孫中山「正統」繼承者。所以孫中山的「國父」之尊的背後,潛藏的是蔣介石的政治操作,遂而掩蓋了孫中山的思想、面貌與遺志。孫中山地下有知,會不會說:叫我「國父」太沈重?(政治評論家 金恆煒)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