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四十八位諾貝爾獎得主,因為崇尚自由的理念相近,而公開表態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瑞。這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辯。我國唯一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竟也成了這場論戰的焦點之一。
十月七日,台灣部分學者聯名撰文於名為《自然》的知名學術刊物上,反對科學家與諾貝爾獎得主涉入政治;到十月二十八日,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及柏克萊大學的三篇學者文章,卻不約而同站出來反駁這種論調,一致認為,科學家當然應該涉入政治,而且在政治上做出正確選擇之後,還要大聲說出來,供其他人參考。諾貝爾獎得主當然也有參政權,旁人不應置喙。
說實在話,政治這檔子事,誰能不涉入它呢?因為它遮天蓋地,無所不包;你越是躲著它,它越是管定了你。更何況在民主時代,每一項攸關人民禍福的法律與政策,都有賴公民蔚為強大力量,直接或間接地促成它或改革它。因此,要說誰是「不應該涉入政治」的,這就好像說「政治是某些人的專利品」一般,未免有違民主常識。然而誰不應該涉入政治?這在台灣,竟然成了個扯不零清的話題。
無論是學術界、教育界、宗教界、還是社運界、還是演藝界,只要是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在選舉到來的時刻,總不免被極力請出檯面,為自己所屬意的政策或政見,而幫推動這種政策或政見的政治人物講幾句美言,以茲鼓勵!這在公民社會裡,原本是落實社會理想,改革社會制度的一種正常回饋機制。我們總不能平時要求政治人物支持自己的理念,臨到選舉時,卻將理念相近與理念相左的政治人物,一律等同看待,用以表明自己「不涉入政治」。這樣容或可以獲得清高、超然的美名,容或可以讓自己兩不得罪,左右逢源,但絕不可能透過政策的推動,來達成社會改革的理想。
但是在台灣,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使你是為了某種社會理想,而在選舉過程中,表態支持理念相同的人,都休想被視為「公正人士」。你不是被錯愛為「自己人」,就是被當作「外人」乃至「敵人」。涉入政治的「身份」,根本就不是民眾關心的重點,人們關心的是,你以這種身份,到底涉入了哪一個「陣營」。
任何一種身份,倘若與我同一陣營,就應該涉入政治;倘若與我不同陣營,就用他的身份來大作文章,指責他用這種身份,不應該涉入政治。請想想看,在這種氛圍下,又有誰適合涉入政治呢?(玄奘大學副教授釋昭慧)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