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新聞雜誌】莫拉克十年重建路 阿里山鄒族 再造部落傳奇

李宜庭 李宇承 報導  / 台東縣

十年前的八八風災也重創了嘉義,包括阿里山鄉、梅山鄉、竹崎鄉, 共有4萬多戶淹水,更有許多居民來不及逃生而喪命。當時,山區道路中斷,許多村落頓時成為孤島。其中,鄒族部落的災情就相當慘重。十年來,當地的村民對於如何重建家園各有想法。有人在原地重建、有人住進山下的永久屋「逐鹿社區」,還有人反而往更深山裡走,重回鄒族祖先們所居住的舊址,開闢了最美的秘境「得恩亞納」。

海鷗直升機出動搜救,從空中鳥瞰,連接梅山鄉對外道路的吳鳳橋,硬生生斷成兩截,太和村數十戶人屋受困,甚至有人遭到活埋。

來吉村位在鄒族的聖山塔山下,風災時,儘管沒有人員傷亡,但居民家園毀壞甚至因此流離失所。走過十年重建路,採訪小組前往探訪,劫後餘生的來吉村民,回想起那一夜,心裡的傷依舊隱隱作痛。溫暖陽光灑下山頭,明媚景色引人入勝,但對比的是還留在原地的災後傷痕,被掩埋的房屋地基依然可見,有些垮掉的房子則重新搭建,六座橋全數斷裂,如今只修好四座,而村內唯一的國民小學也是歷經四年才恢復原貌。

來吉村共有五個鄰,受創程度不一,當年以第一鄰、第三鄰、第四鄰最嚴重。風災後,村民對重建各有想法,最後一分為三,共有126戶選擇原地重建。

學者林益仁,長年研究來吉村重建情況,看著來吉災民如何重新開始。風災毀了遊客來路,衝擊來吉村觀光產業與民生經濟,選擇留在原址的村民,將部落吉祥物山豬,變成當地意象,發展特色店家與手工藝,逐年吸引遊客回流。

決定遷移到山下的村民則是到了嘉義番路鄉的逐鹿社區。這裡共由八個部落居民組成,更是鄒族唯一離開阿里山鄉的永久屋社區。目前總戶數156戶,從來吉村下山的共有22戶。伴隨著歌聲,遊客可以在市集逛街、用餐,也有射箭等原住民活動。而每戶永久屋外牆,都有不同的陶板雕刻或彩繪,讓觀光客能體驗到濃厚的鄒族風情。看著當年搶救下的照片與文物,回憶湧上心頭。來自來吉村的歷史文化工作者鄭信得,現在是逐鹿社區合作社執行長,風災摧毀家園、房屋半毀,只能選擇住進永久屋、離開山林。

選定逐鹿社區的居民,產業與經濟幾乎歸零,十年光陰流轉,有些人不適應山下、找不到適合工作,重返山上務農;有些人致力發展社區找出路,除了靠自己努力,他們也批判政府沒有兌現承諾。

對土地的堅持,鄒族人的情感無法與山林切斷,另一部分的來吉村民往深山遷移,向政府爭取到152林班地,百年前祖先曾活動過的舊址,成了重生安居之地。一塊遠離河床、平坦安全的淨土,傾吐出居民災後的心境。得恩亞納宛如世外桃源,更被譽為是「台版合掌村」。六公頃的林班地,錯落山間的永久屋,共住進41戶家庭,每一戶都有著不同的故事。

陳有福,是帶領居民重建得恩亞納的核心人物,風災那年,他是時任的來吉村長,自組重建自救會,與政府溝通,耗時將近四年才協調完成。得恩亞納也是台灣第一個成功將林班地,變更為部落建地的案例。將歷程與遊客分享,進行生態導覽跟解說,得恩亞納居民串連來吉村,發展部落小旅行,但居民仍缺乏共識,而永久屋無法經營民宿,也讓他們發展觀光的藍圖面臨難題。無論留在原址或在新部落安身立命,來吉村民們依舊心手相連。阿里山的重建之路,十年過去,您們好嗎?這群同根同脈的山林子民,用行動告訴你我,儘管心中的傷、不可能痊癒,但如今他們已經變得更強大。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