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家扶孩子長大了 走過逆境 讓愛循環

李宜庭 採訪/撰稿 羅哲超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走過艱困、更知道感恩。30歲的陳聰民,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最艱苦的時候曾經一家五口,共吃一鍋泡麵果腹。透過家扶基金會和社會善心人士的協助下,順利成長、求學。如今,大學畢業的他,成為第一線社工,服務了許多弱勢家庭。而41歲的張韻晨,童年曾有一段寄人籬下的日子,如今她則成為寄養媽媽,幫社會照顧起需要安置的孩子;還有大同育幼院的廚師呂素珍,也曾獨自拉拔五個孩子長大。一起來關心這群曾經在困境中、受過公益團體協助的人們,如何在度過人生的艱難後,全力回饋社會。

帶著物資、訪視家庭,親切地關心阿媽的近況,這是屏東家扶中心社工、30歲的陳聰民,每天工作的日常。

受扶個案君君媽媽說:「他非常和諧,會跟我們溝通講話,關心這些孩子」。

屏東家扶中心社工陳聰民說:「第二戶家庭的話,也是我一進來就服務了她們,單親媽媽帶一個高中的女兒,早年就是工作太過操勞,所以她的身體狀況並沒有很好,所以她沒有辦法去工作」。

每天至少得訪視兩三個家庭,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感。陳聰民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深知這種需要被幫助的處境。屏東家扶中心社工陳聰民說:「媽媽生下我們之後,她必須照顧我們,因為爸爸沒有幫忙嘛,加上那時候我們還沒有低收入戶,或是一些政府的福利資格,所以我印象中啦,有一次我們的晚餐,就是一鍋泡麵然後加什麼麵筋,對然後就我們一家一起吃」。

陳聰民的父親長期酗酒,最後父母離異,媽媽得獨自養育他跟三個哥哥,在家扶基金會社工介入後,才漸漸有所改善。屏東家扶中心社工陳聰民說:「過程中就感受到很多,就是老師對我們家庭的關心,然後以及我們覺得自己被支持,從高中開始吧,就是自己會想說,自己未來也想要成為一個助人者」。

2018年,陳聰民投入社會服務的第一線。而他的哥哥陳聰吉也是一名社工,遠赴蒙古、希望把資源帶給其他國家的孩子!

那其實回饋到我之後,在當社工的時候,我也覺得其實在用心陪伴下,你其實不用特別做什麼,但家庭都會記得,就是會感受到被陪伴的過程」,屏東家扶中心社工陳聰民說:「因為我自己的過往經歷,所以我在服務這些家庭的時候,其實我會對他們,會有更多的一些期待,會希望他們真的可以越來越好」。

寄養媽媽張韻晨說:「我想要一直去幫助這些小朋友,曾經跟我一樣是生活苦,然後不知道他的未來在哪裡的時候,我都可以用我的經驗,去跟他們分享」。

艷陽高照的好天氣,張韻晨帶著四個孩子到公園散步、玩耍。除了就讀高中的女兒,和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另外兩個孩子則是寄養童,婷婷跟芳芳。

來到張韻晨的家庭已經三年多,婷婷從小失依、沒有家人,芳芳,則是來自高風險家庭!哥哥姐姐們特別關愛小妹芳芳,因為她有輕度的自閉症與發展遲緩。寄養媽媽張韻晨VS.寄養童芳芳說:「記得嗎藍色,藍色,黃色,白色,綠色,跳下來」。

寄養媽媽張韻晨說:「她記憶比較短,要一直教一直教,像剛剛藍色的地方,你就要每天要一直跟她講,一直跟她講,她才會記得起這個藍色」。

張韻晨寄養媽媽VS.兒子許鈞皓說:「你讓她自己用啊,她會啦」,

寄養媽媽張韻晨說:「是特教老師的一些建議,拼圖可以訓練她的手指頭,然後可以刺激她的腦部,就是記憶,那我的孩子也會跟妹妹一起參與」。

其實,41歲的張韻晨,也有一段辛苦童年。寄養媽媽張韻晨說:「我是沒有爸爸媽媽,我是阿媽帶大的,生活比較苦一點,我阿媽生病的時候,我有在親戚家住過一段時間,雖然是自己的親戚,可是還是會覺得,我並不是那個家裡的小朋友」。

從小失去父母,與阿媽相依為命,在阿媽過世後,過往的經歷也是她成為寄養媽媽的契機。寄養媽媽張韻晨說:「後來阿媽...,離開了,對對,不好意思,不會不會,是想到什麼,嗯...好像對她不夠好,因為我從小都沒有,離開阿媽的身邊,所以我其實一直想要離開,那就會很遺憾覺得好像,應該要再對她好一點,,有曾經跟阿媽聊過說,長大以後也想要幫助自己這樣的人,有開玩笑的說過啦,那時候是講台語,我說如果有像我們這麼辛苦的,我一定會去幫忙,我一定會去做啦,我阿媽說你要記得喔」。

2012年,張韻晨與先生敞開家門,八年多來,已經照顧過九個寄養童,有的曾經受虐、有的被遺棄,她將他們視如己出。張韻晨女兒許珽媗說:「我八、九歲的時候,媽媽就加入寄養家庭,就開始有小孩子進來我們家住,我跟弟弟這個方面,大概是都沒有問題,因為可以多一個玩伴,就是比較開心」。

寄養媽媽張韻晨說:「被安置的孩子,他們都會不太敢表達,他們自己內心真正想要說的,像我們家這個國中姊姊,她安置到我們家裡的時候,其實她沒有問,我就先告訴她了,我是用我自己過往的感覺,講給她聽我說,你不要覺得你是住在別人家,那你也不要覺得你是一個人,你現在住在我們家,我就是你的家人,你就是我的家人」。

張韻晨將從小對社工與助養人的感念,深深刻畫在心中,現在換她牽起孩子的手,當起避風港。寄養媽媽張韻晨說:「我覺得我還滿幸運的,就是都接觸到這麼好的孩子」。

大同育幼院廚師呂素珍說:「來到這邊的小朋友,在你的心態上,都會有特別多一份疼愛」,仔細將外界捐贈來的物資、分門別類,深怕浪費了愛心食材,她是新北市大同育幼院的廚師媽媽,呂素珍。。

在育幼院已經服務了十年,面對這裡的孩子,她臉上隨時都掛著溫暖笑容。大同育幼院廚師呂素珍說:「我的想法就是說,他們待在這的時間也不長,能鼓勵他們多吃一點,營養上多均衡一點,我就只能在吃的方面上照顧他們」。

58歲的呂素珍是位單親媽媽,也曾有段艱困時期!20年前先生驟逝,她扛起養育五個兒女的責任,但小學沒畢業、毫無工作經驗,生計陷入困難,最後成為家扶中心扶助的家庭。大同育幼院廚師呂素珍說:「沒有去預期到這些事情會發生,一發生的時候我就想說,大概我的家庭崩盤了,看著小孩子,一個一個這樣子像樓梯一樣,我想說糟糕了,那時候已經有一個最壞的打算,如果真的不能活...,也是社工老師這樣,發現我們的家庭這樣子,就一步一步慢慢地把我們帶出來」。

呂素珍在社工鼓勵下,考取丙級廚師證照,更到學校上課,補足國高中學歷,並到社區大學進修。走過無助,隨著孩子長大了,她心心念念要回報受到的幫助。大同育幼院廚師呂素珍VS.大同育幼院院童吃菜吃肉說:「水果多吃一點啊,你們說要打餐的都打了嗎,打了,只顧著賺錢讓小孩子,不要去餓到什麼的,但就這樣賺賺賺幾年過去了,哇你再回頭一看,小孩子都長大了,就覺得說那個時候跟小孩子,相處的時間太短太少,現在來這邊就陪伴其他的小孩,一樣所以現在小孩子這樣,去彌補以前這樣子,沒有跟小孩子相處這樣,也是一樣的道理」。

家扶成立70年,扶助超過22萬個貧困孩子自立,每年平均服務將近3萬戶弱勢家庭。無論是投身社會工作的陳聰民,寄養媽媽張韻晨,或是堅強的單親媽媽呂素珍,他們歷經嚴峻又困苦的人生逆境,走過試煉、活出美好人生,並各自用不同形式、回饋社會,這份無私的愛,正像種子般散播出去,讓愛的循環、永不間斷!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