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步道師 傳承古法工藝|手作步道 貼近自然|華視新聞雜誌

陳璽鈞 採訪/撰稿 文楷誠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台灣的山林占了國土面積的七成。一條保存良好、蘊藏文化內涵、且維護生態環境的步道,更能讓人體會台灣自然的美麗。千里步道協會,從2006年開始,至今已經鋪出120條手作步道。關鍵人物,就是「步道師」。2019年,他們推舉出第一屆榮譽步道師,其中有88歲的排灣族耆老呂來謀,他是擁有剖石、鋪石、獨門絕藝的匠師。還有一位被稱為「台灣登山、第一把交椅」的伍玉龍,結合豐富經驗,和布農族傳統工法,成為最年輕的榮譽步道師。帶您來認識這群山中的無名英雄,欣賞他們的獨門絕活。

陽光灑進重重山稜,翠綠樹林沁出夏季難得的心曠神怡!昔日連結聚落的山中步道,如今成了登山愛好者,奔向山林的尋訪路線。(這樣走起來就很舒服),腳下的步道,貼伏土地的角度,樹根落葉交錯其中!這裡是台北市雙溪溝古道,沒有大興土木工程,手作步道更加親近自然。朱泰樹實習步道師說:「然後利用槓桿原理把它撬開,這樣子它就移動了」。

採訪這一天,是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處的手作步道戶外實作訓練,為了推廣親山健行,平日畫圖設計步道的專家,如今也挽起袖子彎下腰,一鋤一石地打造,更自然的步行空間。陳璽鈞記者說:「手作步道指導員的經驗非常重要,在現場就有三位步道師,包括一位實習步道師,他有四年的資歷,還有兩位資深步道師,他們做手作步道,都已經超過十年」。

熟練的撬出河床上的石頭,分散給學員,他是資深步道師李嘉智,喜愛擁抱大自然的他,平日是工程師,2007年參與第一場手作步道活動,從此投入守護步道的行列。李嘉智資深步道師說:「你可以想像,以前不可能有那麼多錢,去買石頭來舖這些東西,所以一定是就地取材,所以總歸回來,手作步道希望步道的環境,是能夠跟環境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它突然間,出現一個新的東西,在土地上面」。

手作步道全靠人力,分工合作更顯重要,只見步道師穿梭各組之間,幫忙解決難題。李嘉智資深步道師說:「我們今天的作法就是,會用溪裡面的就地取材,經過一定的訓練以後,那個就像獵人,他有辦法看得出野獸的足跡,我們在步道上,有辦法看得出水的足跡,那那個東西如果可以預先排除掉,所以這個是步道師,在前期選線,跟步道現勘裡面,看出的這些東西」。

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說:「其實步道因為它是,非常綜合的能力,像我剛剛說登山的能力也好,急救的能力也好,野外求生的能力等等,所以我們的培養,不是說我們要培養,一個專業技術的人,而是博學多聞,能夠融會貫通綜合應用,對人跟自然之間的系統的理解」。

2013年千里步道協會推出跨科際,跨領域的步道學課程,培養專業志工,兩年後發展出步道師認證制度,2019年更首開先例,推舉榮譽步道師。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說:「我們就是頒獎表揚他,讓他的家人都上來,一起參與領獎,那社區的傳承就有可能,因為大家就會開始覺得說,這個東西是很厲害的,那以後我們就是在地方上,如果要做步道的時候,就盡量用這種傳統的方式,所以我們一方面是肯定匠師,再來就是把他們的技術,記錄下來,再來就是希望社區重視它,然後把它應用傳承在,他們的生活之中」。

呂來謀榮譽步道師說:「OK了可以了,你看這個石板那個大,石頭做有什麼好處,這個比較涼嘛,用這個地板不像那個水泥,水泥用的那個石板比較好,比較舒服舒適」。

石板當建材,是屏東排灣族和魯凱族經常使用的工法,88歲的排灣族耆老呂來謀,從小耳濡目染。呂來謀榮譽步道師說:「舊部落那個家鄉呢,有三處泉水流出來的地方,水順著路流下來,道路就受到損壞,於是呢路的兩邊就做成水路,水路的底面就鋪上石頭,所以我才知道這個方法,因為那邊的石頭很多,日本人就指導怎麼利用,那個時候我才六歲,不單單做水路,我仔細的研究如果道路,就用以前做水路的方法來做,所以就把所有的路這樣做起來了,你看就這樣嘛,但是這個一定要挖啊,他說要看先挖啦,做的時候要先挖,這個不是這樣耶,你看這個不是,要這樣排列」。

隨著水泥進入部落,熟知砌石工法的族人越來越少,經驗老道的呂來謀,多年來以匠人精神,默默守護森林古道修繕工藝。呂來謀榮譽步道師說:「你看有沒有這樣,那個後面會動,要用這個不會動了」,一身獨門絕活,讓呂來謀獲選第一屆榮譽步道師,這份榮耀也讓他許下心願,要將自己畢生功夫,傳承年輕一代。

呂來謀榮譽步道師說:「這些事情這些經歷,我很期望能夠多傳述給後輩們,我的心願是這樣的,我現在體力還很好的時候,我會規畫怎麼去指導,我所會的和所知道的」。

伍玉龍榮譽步道師說:「我們老人家說玉山,是我們布農族的最後一個便當,意思就是說,把那個區塊把它保護好,整理這個步道的用意是,要讓那個使用者很好過,讓人家走起來不會受傷」。

同樣是登山愛好者,58歲的伍玉龍,曾經完成攀登世界七頂峰的壯舉,更是台灣首位以無氧無協作,登上八千公尺高峰的登山家,結合深厚的山林智慧,和布農族傳統工法技術,伍玉龍成為最年輕的榮譽步道師。伍玉龍榮譽步道師說:「這個是那個我們這次的工項,就是變成我們在做手作步道的,那個砌石護坡的一個同樣的原理,但是它的工法跟材料不一樣,那這邊工法其實像這種,全部都是用大型機器,這個地方每次颱風的話豪雨的話,都會被沖刷,在這邊在這邊工作如果說,像做石階梯比較麻煩,因為這邊的石頭都是頁岩」。

以格框式護坡,修復路基坍塌的步道,展現技術更與自然環境高度融合,伍玉龍的手工技術,讓更多人體認手作的可貴。伍玉龍榮譽步道師說:「有一些外面的人叫我們說,我們這群人是瘋子,除了瘋子才會做一些不是人家,不是別人做的工作,但是回憶起來回想起來,做了一個步道,然後讓大家走然後很安全,這個就是我們的一個成就感」。

李嘉智資深步道師說:「他畢竟是有累積個,五六十年的功力,所以你看每一個榮譽步道師,他只要稍微動兩手動兩三下,你會覺得那個東西好美,然後那個石頭,為什麼在他手上,會變得那麼靈活起來」。

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說:「過去在台灣,這種階級的分化之下,大家對於動手作這件事情,覺得是很低下的事情,但是實際上我們,真正動手作的人,是現在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的能力,所以我覺得應該回過頭來,肯定這些真正在土地上付出的人,他們的努力,這一生的努力要被看見」。

永續修繕工法和匠人的智慧,是步道師最珍貴的寶藏!修復古道鋪出一條條手作步道,志工邁開大步並肩而行,有腳踏實地的凝聚力,也有從古至今,共同守護大地的力量,為你我鋪出一條,通往山林的珍貴道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