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小鎮改造 十二寮的地方創生 山林裡的時光村

劉俐均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新竹市

週末假期如果您想要散散心,不妨到空曠的山林裡走走。新竹縣峨眉鄉,有個小村落叫做「十二寮」。村子裡,不僅有免費商店,還推行創新的「時間銀行」,歡迎民眾用時間來換取服務。也因此,當地又被稱為「時光村」。而推出這項創舉的,是一位高學歷青年、徐健智。2016年,他前進偏鄉體驗農村生活,看到峨眉鄉人口老化、年輕人出走,於是,號召了一群熱血年輕人共同推動地方創生。一起來關心他們如何為偏鄉,打造出嶄新樣貌。

春霧繚繞,依山傍水,低矮房舍、古樸街道,襯托著山間的靜謐氛圍,這裡是新竹縣峨眉鄉的十二寮,也是全台灣第一個時光村。洪主威工程師VS.林瑞德吉他老師說:「好想學吉他,透過Timelinker來找找看好了,哈囉,是阿德嗎是啊是啊,久仰大名了」。

想學吉他,到底要花多少錢呢?在時光村裡、不用費用,只需要支付你的時間。洪主威工程師說:「我可以去設定說,在我周遭可能幾公里的人,他可以收到這樣一個訊息」,電腦上按下按鍵,寫出自己的需求,平台就會幫你媒合適當人選,比如說,有人需要吉他教學一小時,接單人完成任務,就能獲得對方支付的時間幣,往後還能再運用時間幣進行交易,用時間換取需求,這是2020年、十二寮村民的新興生活模式。

徐健智社區工作者說:「我們想透過時間銀行,可以把就是改造這件事情,真正的複製到其他的地方,而不是只有十二寮這個地方,在時間銀行這個平台裡面,比較不一樣的是,你花的不是錢是你的時間」。

運用時間銀行與時間幣概念,市面上不用金錢流通,創造免費生活圈,更拉了村民們的距離,而創新概念的起點,則是源自這家商店。六坪大的空間,商品琳瑯滿目,布偶、包包、杯子、到家電用品應有盡有,更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古董,不用花錢就能直接帶走。徐健智社區工作者說:「這個冰箱就是一個共享冰箱,就常常會看到裡面多了很多菜,或是少了很多飲料,它就是一個自然的流動」。

免費商店的創辦人,30歲的徐健智,曾在澳洲攻讀廣告策略和視覺傳達,更拿下雙碩士學位,從沒在鄉村生活過的他,2016年、卻毅然決然來到這少子化、人口老化嚴重的峨眉鄉,一步步啟動小鎮改造。徐健智社區工作者說:「這個就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就一大台有緣人就會把它拿走吧」。

來到村落裡,別忘記來挖寶,免費商店不僅僅是噱頭,徐健智更是撐起整座時光村的靈魂人物。徐健智社區工作者說:「這個地方是客家庄,在客家庄來講,它其實就是一個,每個人都互相幫助的一個系統,或許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讓大家,算反思吧,所以這些免費商店,就是讓大家可以去反思說,什麼是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老闆我要來交換這包包沒問題啊說:「我們就是一個人一天可以拿兩樣東西,像我們這邊也有很多的包包,你可以看一下」。

以物易物,鼓勵自給自足,客家獨有的共享文化,成了推動地方創生的一大元素,成功打造出專屬十二寮的特色。徐健智社區工作者VS.遊客說:「其實是希望你在拿的過程中,去發現什麼是你真正需要的」,陳小姐遊客說:「不曉得今天是臨時來,不然也是帶一些東西來換給他們給別人,他最大的好處就是說,你喜歡什麼東西你就可以帶走」,王小姐遊客說:「家裡很多東西有一些瓶瓶罐罐的啦,或者一些平常都沒有用的東西,有一個地方去滿好的」,徐健智社區工作者說:「不管是對外面的人來講,或是對村子裡面的人來講,其實算衝擊滿大的吧,因為我們可以進來,我們做一些像藝術的改造,或是一些店鋪的再造,或是一些新的概念放進來,大家都說其實滿特別的,就是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峨眉鄉,總人口數5505人,在新竹縣13個鄉鎮中排名倒數第二,雖然不是全台瀕臨消失危機的134個鄉鎮市,卻仍面臨長期人口外移的窘境,想為偏鄉找出路,徐健智計畫、初期先以三公頃做為時光村示範區,進行商店改造、地景設計,設立創客基地,未來,更要將整個十二寮108公頃都納入規,這項計畫、獲得國發會補助、加上民間投資、共計一億元經費,徐健智堂哥徐志仁也被打動,放下工研院的工作,來到這裡經營咖啡店,運用科技長才,投入城鎮改造的希望工程。

徐志仁咖啡店老闆說:「這邊滿適合訂定變成一個,時光村的一個特色小鎮,接下來特色小鎮的品牌,包括商品包括這些文創藝術,甚至於結合在地的農特產品,未來都是可以一系列的,變成一個品牌的商品或店家,後來我們就決定說,好我們就自己來做,這個地點好處是面湖,一個就是面對這個,等於說是主要的幹道」。

昔日商店寥寥無幾,街道冷清,如今,十二寮大埤旁,海洋風咖啡店,能夠一邊觀湖景一邊享用咖啡,門口還有創意設計的電子時鐘,成為熱門打卡景點。改造城鎮風貌,藝術家也是重要推手。組過樂團、開過咖啡店,也能蓋窯,黃科登全台流浪過後,13年前選擇落腳十二寮,走入藝術、當起地方創生的先鋒團隊,開始他的斜槓人生。黃科登社區改造藝術家說:「就發想一下,我們可不可以用一些,不要的廢木頭什麼之類,做一個拼湊風」。

隨興用木頭黏貼出南洋風邊框,設計出獨一無二的鏡子,妝點在餐廳裡,別具一番風味,而在這條商店街裡,處處都可以看見他的設計足跡。黃科登社區改造藝術家說:「哇這個真的是非常美的一個地方,打算落腳在十二寮,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剛好我們的社區的社區再造,需要有一些有怪怪的人,可以去把地方的一些,不太一樣的元素融進來,還在堅持這邊的老人家,還想做做生意賺賺錢,所以我又再幹了一個,地方的各種不同店家的,重新的讓他們怎麼講就是說裝修,用舊的桌子椅子重新再改,變成一個翻新的店面的想法,上面已經有一兩間店我都在改了,就改得還滿特別的」,黃科登社區改造藝術家說:「這個是一個舊的工作台,那撿了非常多的馬賽克,或者是磁磚,做成一個拼貼風,有沒有,這個叫做鐵桶,鐵桶的話我想說把它做一種鐵桶風吧檯,它是有一種站吧的感覺」。

原本鐵皮搭建的老舊商店,黃科登量身改造,攤車貼上彩繪磁磚、吧檯下方點綴彩色鐵桶,打造出復古文青風,與原本純樸的街景形成對比,成功吸引遊客目光。黃科登社區改造藝術家說:「設計倒也是就是看這個人,他適合什麼,很會炒花生,那我們就想說,那我是不是把他做一個花生專門的,那他就不用直接賣一包一包,自己炒得很辛苦的花生,他的加工產值當然就會上來」。

活化在地店家、延續產品價值,正是這群年輕人努力的目標,四年來他們默默耕耘,遇到瓶頸,總是將阻力化為動力。徐健智社區工作者說:「大家就會不理解說,你做這個到底要幹嘛,就可能是家人也會問啊,說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甚至連旁邊的村民鄰居也會問說,你做這個要幹嘛,大家都覺得說我好像在浪費資源,其實可以做一些生意或什麼之類的,其實我想賦予它就是一個,就這個地方大家可以安心地來,安心地生活,可以來可以去,反正就是一個很順著自然流動的地方,希望它可以像烏托邦的這種概念的形式,或是一個共生的一個村子,就大家互相幫助,然後就很多很天馬行空,很有趣的事情,在這個地方發生」。

黃科登社區改造藝術家說:「基本上來講是當然我們,在地的這些人的共同努力,慢慢的一些年輕人的心血進來,才有辦法去創造完全不一樣的氛圍,十二寮真的是一個非常有靈氣,而且它是非常適合創作的地方,然後也可以帶著自己的一些,爸爸媽媽親子朋友一起來感受一下,這樣子的一個氛圍」。

被遺落在山林裡的時光村,從免費商店開啟蛻變的開端,一群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年輕人,他們不忘守護在地特色、更以創新思維、融合店家再造與藝術創作,賦予偏鄉不一樣的生命力,盼能翻轉小鎮新風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