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鏈重整 我半導體優勢安在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最近全球性的晶片荒, 讓許多產業面臨停工的危機, 財經專家丁學文特別要提醒, 台灣要想繼續確保半導體產業的優勢, 必須及早超前佈署, 因應歐美日等國調整產業鏈, 可能造成的衝擊。

我是丁學文,今天要跟大家談一談半導體的最新動態, 2月15號Intel宣布新的CEO,Pat Gelsinger正式上任,很多人可能對Pat Gelsinger不是太熟悉,不過如果在美國半導體業待過的人,對這個名字就不會很陌生, Pat Gelsinger是30年前就在Intel工作,而且是第一任的CTO,對於半導體的整個製程跟製造,都非常地熟悉,新的Intel換將之後,我想台灣最關心的是美國的半導體產業,還有美國的Intel到底在未來會何去何從?

我個人認為會有兩個情況發生,第一個,其實拜登上任之後就在強調買美國貨(Buy American),而事實上台積電已經跨出第一步,到亞利桑那宣布要去設廠,所以Intel一定會宣布買美國的企業、一定要求你的產能必須在美國做,所以包括台積電、包括聯電、包括三星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個 就是宣布到美國設廠,第二個,可能要去併購一些美國的閒置產能。

第二個可能是台灣最關心的,目前台積電之所以有競爭力,我們知道是因為它的製程先進或者製程領先,可是我們要知道大部分的美國客戶,包括Apple、Google、Facebook都是來自美國如果美國也警示到了,我們太過依賴亞洲所謂的半導體的供應,有國安的疑慮需要制衡,有可能他會要求民間這些科技企業跟半導體的Intel要合作,去發展所謂的製程。

而這些科技企業,大家要知道是非常有錢的,這些有錢的企業一旦跟Intel合作之後,在先進製程上透過政府的補助,或者是一些政策的引導,在先進製程上有可能會越跑越快,這是台灣要特別注意的,我當然也談過很多次,這次所謂汽車晶片的短缺確實讓台灣覺得,我們的信心前所未有、我們也對護國神山群非常地驕傲,可是疫情總會過去。

疫情過去之後呢,全世界所謂的自主權的爭取,還有所謂的民族主義一定會起來,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歐洲宣布了1750億要去支持歐洲半導體的發展,更不要說中國,他的五年規劃裡面宣布要投入120兆去發展他的半導體。而台灣基本上我們也看到最近幾天,在缺水、缺電的情況之下,我們對半導體產業有點擔心,所以未雨綢繆永遠是最重要的。

今天台灣半導體被全世界需要, 可是隨著歐洲、日本跟美國的發展之後,我們到底怎麼去保持我們的競爭力,我覺得是要注意;另外各位還要知道,如果你有去觀察台灣的出口產業,台灣出口產業裡面高達35%是跟IC有關的,而這個1230億美元裡面,其實大部分是出口61%到香港跟中國;而在進口的623億美元裡面,又有很多是透過進口韓國、日本,甚至像歐洲的一些關鍵零部件,包括化學成品要進到台灣來。

所以台灣其實並沒有獨立於全世界半導體的生態系,我們只是其中的一環,而今天因為中美對峙裡面台灣能夠突顯出來,可是隨著整個疫情慢慢地緩解,各國開始發展他的半導體,加上民族主義的起來、各國的招商引資、跟政策的支持,台灣早晚會面臨到拉扯的情況。

今天我們的專長,是在所謂的IC設計、晶圓代工跟封測,可是我們也有我們的短缺,譬如說最近我們看到經濟部,開始要發展半導體學院人才未來的培養、R&D的繼續投入,還有台灣最大的一個短缺,就是所謂的應用市場不夠大,我覺得在下一個階段台灣怎麼利用我們在半導體的沉澱,可是搭配我們的短缺還有我們很好的可靠性,在先進製程上拉大領先距離。

最重要的我常常強調,我們要學會兩個很重要的事情,第一個,做一個很好的說書人,台灣的半導體為什麼可以發展這麼好,很簡單,我們的人才很好,我們很consistent,我們非常地認真努力,可是搭配政策跟資本運作,永遠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東西我也希望政府在這方面,能夠更加大一把力。以上就是我今天要跟各位談的半導體議題,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次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