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梅好時光|落果成河 搶救青梅大作戰|華視新聞雜誌

Siku Yaway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春天正是梅子盛產季節,但是在高雄山區,卻出現滿地落果的心酸畫面。受到疫情影響,全台各地觀光景點大多人潮冷清,造成蜜餞銷售量大幅下降,也直接衝擊到台灣的青梅產業。像是高雄最大產區桃源區的梅農,今年就面臨青梅無人採收,落果掉滿地的慘況。除了政府緊急幫助收購,在地農民又該如何加速產業轉型,才能讓部落,走出被盤商和加工廠夾殺的困境呢?而5月1日,中斷13年的南橫公路終於通車,是否能讓桃源青梅產業,走出另一條新路?來看採訪團隊前進產地的追蹤報導。

五月初的梅園,不再花開滿樹白,而是和周圍層層疊疊的綠巒,相互呼應。時節的脈動,就藏在綠意蔓延中,但近看這片生機,卻發現樹下有秘密。桃源區勤和里里長曾志旭說:「因為中盤商太慢來收,包括六龜農會跟甲仙農會,都沒有在對的時間來採收梅子。晚收兩個禮拜,低海拔比較熱的地方,我們都還沒拿去賣,梅子就掉下來了。」

高雄市是全台青梅最大產區,總種植面積1,394公頃,其中桃源區就占了近6成,種植面積達到819公頃。今年明明產量比去年還要多2成,農民卻等不到豐收的喜悅。源區代表會副主席張志誠說:「疫情關係,蜜餞工廠的存貨量還是滿多的,農民當然很難過。」

以往多數梅農,用竹竿敲打樹枝,讓青梅落在這片鋪在樹下的白網,再收網大量收集。但今年農民不敲了,也看不到採梅大隊,梅子落果成河讓人心酸。桃源區代表會主席王正國說:「地上的梅子,比網內的梅子還要多,所以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想辦法。」

勤和里的梅子產量,是全桃源區最多,這里中,大部分種梅的農民在60歲左右,34歲的里長曾志旭,算是年輕農夫。桃源區勤和里里長曾志旭說:「桃源區勤和梅子最多,這邊以往一天可以出五十噸,三台十五噸的大貨車,十成的話今年只有採六成賣出去。」

這天我們坐上藍色小貨車,往斜坡上他的梅園前進。記者Siku Yaway說:「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高雄桃源區勤和里的一處梅園,其實在這邊大部分的梅樹,都生長在很陡峭的山坡地上,尤其是我現在所在的這處梅園,它的坡度大概45度,要來這邊採個梅子,其實相當不容易。」

曾志旭說:「如果一包3,000塊的話就可以,之前最貴3,000多。以桃源區一包六十公斤,現在一包400多差很多。如果一包有1,000多就可以賺了,但現在一公斤才8塊。」農民生計彷彿走在腳下的險坡,步步艱難也滿是風險,當今年一公斤收購價只有八塊錢,連正值青壯年的曾志旭,都猶豫著要不要放棄。

曾志旭說:「如果低於十塊的話,真的是工錢跟管理費就打平。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山坡地,我們只能種梅子,種別的果樹的話,會被猴子吃,只適合梅子這個產業,所以沒辦法,只能靠梅子來維生,如果要做加工的話,要有一些機器。如果做脆梅,可它有有效期限,很容易就壞掉,要做大量是不太可能。因為我們梅子都種兩甲到四甲,所以我們這邊的梅農,都是以竿採方式,賣給中盤商比較快。」

我們往桃源區更深處,海拔約一千公尺的梅山里前進,雨輕描淡寫地下了一個下午,也把梅子都給打落。桃源區拉芙蘭里里長呂江玉英說:「遲遲等不到盤商來收購,農會也比較慢收,所以梅子慢慢黃又一直掉,都掉滿地要怎麼跟自己交代。因為這個不是天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梅子掉在地上。」青梅一年只能收成一次,卻直接被宣告滯銷,梅農面臨「採了也不知賣給誰」的窘境。江玉英說:「一年本來很高興要收成,結果。」

梅山里五十戶人家,幾乎家家都有人種青梅,但農會限量收購,村裡的人得先分配好每戶交貨數量,收入被瓜分,農人們嚐盡一言難盡的滋味。江玉英說:「比如交給農會一百包,如果有十戶要去交的話,就只能每一戶分二十包,或者是十幾包。」

碰上銷售危機,農民們只好向外求援,政府也緊急出手收購。立法委員伍麗華說:「農委會說只要把大顆、小顆分類,要求農會不分會員、不限量,一公斤14元統一收,每個農民都跟我說非常感謝,我就覺得特別難過。其實只有幫助到幾天而已,可是他們就已經覺得非常高興。」

高雄市農業局副局長王正一說:「農業局除了收購一千兩百公噸之外,我們也積極跟各個連鎖賣場通路合作。」中盤商吳崇富說:「梅子已經先泡鹽了,這個是要做紫蘇梅的。」住在六龜本身擁有五十公頃梅園的中盤商吳崇富,收購桃源區青梅做加工已有三十年了。

吳崇富說:「今年我們也幫桃源鄉區,處理了三百噸的黃梅,大部分都送到員林蜜餞廠做蜜餞,因為蜜餞廠的吞吐量才大。今年收比較少,主要是蜜餞廠那邊池子是滿的,所以沒有位子可以醃製。去年跟我配合的員林蜜餞廠,他醃製的總重量大概在三千多噸,今年他只能醃八百噸。」

吳崇富的上一代就在這裡收購梅子,和現在相比,過去種青梅總有好價錢。吳崇富說:「以前價錢很好,一公斤竿採的就要到50塊左右。一開始是收購外銷給日本,有瑕疵品才會送到員林,85年的時候,從日本到中國大陸去採購,所以台灣的梅子一落千丈,差不多有20年時間都沒辦法翻身。一公斤都是在8塊、6塊甚至還有低到4塊。」

竿採梅的產地收購價格,從2008年的每公斤13元,跌到2014年只剩9元,儘管近幾年價錢看似有起色,但數字背後皆因政府祭出補貼。今年甚至等不到人來收,隨著外銷訂單萎縮,梅價直直落,整個青梅產業陷入困境,近年來除了面臨疫情衝擊,也有農民嗅出,國內青梅產業供過於求,勢必要轉型。

吳崇富說:「從減量著手,低海拔的梅子要轉作了,現在梅子的故鄉還是信義鄉,不是桃源鄉。推廣的面向是有待加強的,三十年來這條沿線,好像只有我在加工而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法規的問題,農地水源保護區,根本不能設加工廠。」

餐廳老闆Abus說:「我們梅醬都是用七、八分熟的,就是脆梅過後,不能再做脆梅的狀態。」穿著圍裙攪拌可口梅醬,梅農Abus在南橫公路上,經營深山裡的布農族餐廳,主打特色無菜單料理。Abus說:「我第一個是先做脆梅,剛開始靠遊客來買。之後我女兒回來,知道怎麼上網去賣、去行銷,我又想梅子熟了以後,還可以做很多東西,所以我又開始做Q梅,就做為梅子雞的料理。」

在莫拉克風災前,她就開始思考,如何為梅子找出路。Abus說:「看到滿地都是我辛苦一年照顧的果園,全掉在地下不能賣了,我就想想不行,梅子是很好的東西,我們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加工。打梅子是很累的工作,那我只要採收一點點做加工,收入比打的還要高好幾倍,不用被盤商壓價位。」

用梅子土法煉菜,開啟料理的其他想像,加上年輕人回鄉,女兒擅長現代甜點,行銷也由她主導,還請了小幫手短期換工,梅子這門生意漸漸醞釀出味。Abus說:「女兒回來以後真的差太多了,我們今年供不應求,有幾位朋友找她幫忙行銷,一天就售完了,很快。」

南橫公路上,小小一間餐廳,憧憬著觀光活水注入,讓部落重現生命力。記者Siku Yaway說:「今年的五月一日,南橫公路終於迎來全線的有條件通車,這條在許多人心目中的最美公路,其實也反覆記錄著大地的傷痕,尤其是我現在所站的這裡,復通的最後一哩路,梅山口天池到向陽路段,真的得來不易。」

台20線南橫公路,串聯台東海端鄉與高雄桃源區,可以說是青梅產業的交通命脈,現在路通了,能否也打通未來發展?桃源區代表會副主席張志誠說:「遊客多,比較集中販售的地方,當然採購也會有,但是我們的量太多,只有一部分的農民受惠。」中盤商吳崇富說:「南橫現在通了,可以借助觀光的力量把梅子推出去,但是我們幾乎沒有在做這件事。」

蜿蜒的南橫公路兩旁,山脈層層圍繞,想推展觀光,在地人的力道要再加大,不過南橫沿線地質不穩,考驗還很多。Siku Yaway說:「13年來修南橫公路,大約花費了130億元,一共修復了23座的橋梁、15座的明隧道,沿線的路基跟邊坡工程,也多次地遇上天災阻礙。像是我現在所在的鋼便橋,明霸克露橋就是其中之一,而儘管南橫路通了,當地居民還是不免擔心。」

力促產銷悲劇不要年年上演,各界也呼籲產地,啟動轉型之路。吳崇富說:「梅子的產業的面向,就是從減量、品質提升、加工,三個步驟把它完成。」立法委員伍麗華說:「\其實我也有跟農委會副主委達成決議,回到在地看是不是能夠自己做加工。部落居民希望留住這些老梅樹,帶動地方的觀光,有時候危機就是轉機。」

如何讓小小的青梅,成為高雄桃源區的榮光?順應時代變化,必須重新思考方向,創新產業思維打造在地光環,才能走出生路,守護「梅」好時光。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