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燼之後 踏上重生之路|優人神鼓新挑戰|華視新聞雜誌

徐敏娟 採訪/撰稿 林際翔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2019年,盛夏的一場惡火,燒毀了優人神鼓位於木柵老泉山上的排練場。遭遇困頓打擊,30年心血付之一炬,優人們只能在逆境中,調整腳步,轉念重新出發。他們誓言要蓋回自己的家,不只親手用竹子蓋餐廳,還親身搬石頭鋪路。

2019年8月13日,優人神鼓遭遇創團以來,最慘重的浩劫。一場大火,燒毀優人神鼓在老泉山上的排練場,三十多年的心血和記憶,全都付之一炬。近百顆大大小小的鼓被燒光,各式銅鑼、雲鑼也被燒熔,儘管無常來襲,餘燼之後,沒有澆熄優人神鼓振作的心。優人神鼓藝術總監黃誌群說:「山上的排練場遭到祝融的時候,我們是非常擔心的,怕大火把整個山燒了,消防隊的朋友們,很及時地把火勢撲滅,是不幸中的大幸。面對這樣一個災難,雖然有悲傷有不捨,但我想用禪宗的方式來看這個事情。」

他們誓言要親手蓋回自己的家,拿鼓棒的團員,改拿竹子蓋餐廳,搬石頭鋪路,優人神鼓用平靜的心重新出發。黃誌群說:「任何事情在佛法的修行來說,都是成住壞空。這個排練場,它有一天也是會毀滅也是會不見的,面對這個排練場的時候,也面對到自己生命,就是成住壞空,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執著。」

藝術總監黃誌群也是鑽研禪法多年的阿襌師父,每次打鼓練習前,都會要團員先靜坐和打坐,期望找回每人心中安定的力量。黃誌群說:「打坐跟靜坐,是一個人找回內在安定力量非常重要的方法,當他在學習擊鼓、學習武術、學習表演,他背後有一個安定的力量,有一個清楚分明的力量,讓他去學習更多的部分。」

重建工程2022年秋天仍是進行式,優人神鼓從老泉山出發,他們和山林的故事,要從1998年說起。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說:「最重要的一次是1998年,我們到亞維儂藝術節,覺得優是不是也可以在台灣,找到一個戶外的表演場所,可以把優的特質顯現出來。好像有七、八年,當時的執行長也知道,我在尋找這樣的場地,所以帶我到金瓜石地質公園,我一看到那個山壁,我就亞維儂。」

24年前,優人神鼓受邀到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表演。當年在波旁採石場的戶外演出,讓優人神鼓踏上世界舞台,更被譽為是阿爾卑斯山神的史詩級表演,此後更奠定他們和台灣的金瓜石本山礦場的不解緣分。劉若瑀說:「印象就馬上跑出來,金瓜石是挖金礦,它也是挖礦挖出來的山谷,亞維儂的山谷是橢圓半圓敞開,金瓜石這個山谷也是凹進去的。我們測試了聲音,聲音超棒,大自然就是有它自己的魅力,真的是國際級劇場的條件。在台灣自己的家鄉,把一個這樣子的空間,創造成一個國際級的劇場,讓優可以有一個不一樣的未來,地質公園的大環境,跟優有某種關聯。」

記者徐敏娟說:「在金瓜石地質公園本山礦場,優人神鼓,要重現24年前在法國天然劇場的表演,同時也要利用現代5G科技,打造雙劇場異地即時共演。」不過要在金瓜石山上礦場表演,要先克服先天困難。劉若瑀說:「第一件事情是那裡沒有電,中華電信就很難去拉線拉光纖,最後是沿著山路把5G線拉光纖,拉明線拉到地質公園。科技對我們來說,最難掌握也很緊張。」

科技訊號的不可控因素,來自於天氣影響。儘管中華電信人員在現場,架設好了5G訊號設備,但即時傳輸還是出現問題。尤其演出前有颱風攪局,工作人員特別架高器材,加裝塑膠布,幫機器穿雨衣防止浸水,但礦山天氣瞬間風雲變色,一片霧濛濛。

環境、空間,再加上服裝和面具的設計,在在都讓轉山的演出,更貼近那次西藏之旅。面具設計老師張忘說:「一般的面具是我們的臉型,他們這個面具做起來,大概有三、四十公分,有一些長角的,像鹿、羊到五十公分。這個比例,我完全是照西藏文化藝術的發展,嚴格講它已經不是面具,它是頭套。」

服裝設計老師劉燕純說:「神獸、鳥、牛、鬼,這些是他們傳統宗教祈福,表演裡面的段落。他們服裝有一定的形式,我們去了解之後,再做一些轉換。」服裝設計老師林宏諭說:「了解他們的劇,了解劉老師的一些想法,了解師傅的音樂,我們加入覺得最適合的細節處理。刻意地不收衣服的邊,可以表現出它的質樸,或者刻意地加了多鬚邊,表現出原始的分量感。」

每一次擊鼓都撼動人心,傳遞出堅毅而且沉著的意念。優人神鼓在山林中扎根,在大自然凝聚創作底蘊,鼓聲從山裡來,也持續在山裡迴盪。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