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貨膨脹質變 苦日子恐難以避免

綜合報導

財經專家丁學文,今(24)日要和大家分享的議題是,美、英兩國的最新經濟數字還是不夠漂亮,全球通貨膨脹的陰影還是揮之不去,眼前的苦日子恐怕是難以避免了。

幫你讀懂全世界,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丁學文,我想過去1個月,尤其在中秋假期過去之後,在新聞媒體上,大家看到最多的是英國有關的一些新聞,包括中秋假期的第1天9月8日,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與世長辭,包括9月6日,英國的新首相特拉斯接任,當然美國的經濟狀況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全世界現在看起來通貨膨脹的陰影還是揮之不去,而英、美兩國又成為彼此休戚相關的2個很重要的經濟體。

9月13日,我們看到美國的勞工部公布8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8.3%,雖然說已經稍微有點回落,不過如果仔細去看,它的核心物價指數開始蔓延到各個角落,代表說其實整個通貨膨脹的情況已經開始有了質變,同時我們也看到金融市場,尤其美股全面下挫,在第2天9月14日,英國也公布了8月份的CPI 9.9%,雖然有稍微回落,可是還是接近40年來的新高。

整個新的首相在剛剛接任不到2天,就面臨了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的逝世,造成了人心的更不安,英、美兩國到底在未來的經濟狀況我們要怎麼去分析,首先呢如果說這一波全球經濟衰退的陰影美國是始作俑者,英國就像是一個還沒有辦法拋棄過去輝煌的一個傻大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其實英國的經濟在整個歐盟來說,也是表現相對是比較弱的。

我們首先來看看,其實伊莉莎白女王逝世這件事情在9月8日發生之後,我想最近新聞不外乎,除了她的葬禮之外,還有查爾斯國王上任的這些新聞可能會占據電視版面,可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家知道,其實英國女王在全世界,甚至英國代表的是一個安定民心的基礎,所以這一次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的辭世,其實對於本來經濟狀況就不是太好的全球經濟來說,是雪上加霜的。

尤其過去我們曾經一直以為,只要伊莉莎白女王她的長壽,代表的其實就是英國的一如往昔,可是事實上很多人心裡都知道,現在的英國早就不是以前的英國了,當然現在的世界也早就不是我們一直以為的世界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先看看美國的經濟,8.3%看起來跟最高的9.1%已經有所回落。

不過仔細去看,扣除糧食跟能源的核心通貨膨脹指數6.3%,還是比7月份的5.9%要來得高,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其實代表說,通貨膨脹的質變已經開始面臨到各個角落,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其實消費者端的通貨膨脹的壓力比原來的供應側的通貨膨脹的壓力來得更複雜,那怎麼這麼說呢?

因為從財政紓困以來,現在在消費者的口袋還是有一些錢的,所以隨著物價的上漲,他們會更願意花錢,可是更願意花錢之後,就會造成通貨膨脹的陰影更大,Fed美國聯準會升息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而企業的工資調漲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那這樣的話,其實經濟衰退的陰影就會越來越嚴重。

所以諾貝爾前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特別強調,其實從2020年跟2021年,針對供給側的通貨膨脹的一些手段現在已經不適用,現階段呢經濟衰退的陰影已經變成是一個被犧牲的主軸,這也難怪就是說,在Jackson Hole裡面我們看到鮑爾他的說話為什麼這麼強硬,短時間之內不只是政府,甚至包括消費者跟企業可能都不能避免一個苦日子的來臨。

回到英國呢,大家知道9月6日接替強森的特拉斯才剛剛接任,接任2天之後9月8日就碰到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的逝世,現階段其實特拉斯也面臨了3座大山,首先呢其實我們知道,她本身是信仰自由主義者,也是柴契爾夫人的信仰者,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怎麼去執行她的強硬的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大家都在看。

另外第2個呢,其實保守黨已經執政超過12年,人民的不滿也在裡面,所以2024年的國會大選,特拉斯要怎麼去應對,是第2個觀察重點,更重要的就是現階段,全球除了能源危機、通貨膨脹,還有地緣政治之外,在這個合縱連橫裡面,這個曾經當過外相的新英國首相也必須要嚴肅的去面對。

總而言之,我覺得英國跟美國本來之間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那也難怪呢,其實現階段全世界的人都在觀察,英國跟美國到底在全世界領軍的領頭羊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短時間之內我們也看到了一些針對經濟衰退不是太好的因素,譬如說最近公布有5個國家,G20裡面有5個國家,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瑞典,還有紐西蘭,它的2年期跟10年期的公債殖利率已經倒掛,代表經濟衰退的陰影在這5個發達經濟體壓力是非常大的。

很多人更關心的是,隨著歐元跟英鎊相對美元的下跌,1976年的英鎊危機會不會再現,當時的英國也是因為財政惡化,所以最後求助IMF,所以從英國跟美國再過來的經濟變化確實可以窺得一二,未來的經濟的變化我們當然希望英國跟美國能夠在這樣的過程裡面,透過拜登的新的一些政策,還有新的首相在英國能夠把這2個國家拉起來,不過短時間之內,我看苦日子還是在眼前,以上就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有關英國跟美國經濟的最新狀況,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次見。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