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鬼門開 禁忌禮俗一次看

農曆七月鬼門開 禁忌禮俗一次看 | 華視新聞
中元普渡法會盛況

鄭雅存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今(1)日是農曆七月初一,也就是鬼月「鬼門開」的日子,而七月十五「中元普渡」更是農曆七月期間最大的活動,家家戶戶也都陸續著手準備,這些儀式有什麼樣的意涵,又有什麼禮俗要留意的呢?而民間相傳的種種禁忌,究竟是不是迷信呢?

農曆七月好可怕?祭祀出自撫慰亡靈、安定人心

民眾往往因農曆七月又俗稱「鬼月」而心生畏懼,但民俗專家林茂賢卻認為農曆七月是最體現臺灣人情味的時節。林茂賢在其著作《大廟埕》中指出,臺灣祭鬼的風氣如此興盛,是源自於臺灣悲愴的開拓史,不少先人因船難、瘟疫或械鬥等事件中過世,又因當時唐山過臺灣的漢人大多是孤苦無依的,為了撫慰這些無人祭祀的亡靈,也為了安定人心,不害怕亡靈帶來災厄,才會形成這些祭鬼的禮俗。

七月初一開鬼門 為好兄弟設宴洗塵

農曆七月初一會藉由開啟納骨塔或神龕柵門,象徵在陰間受苦的好兄弟可以返回陽間「放假」,接受普渡,當天傍晚開始擺設牲禮,準備毛巾、裝水臉盆等盥洗用具,再焚燒經衣和銀紙,為好兄弟接風洗塵,同時也要點亮「老大公燈」,用以照引「放假」的好兄弟(老大公)前往享用祭祀供食。

中元普渡這樣拜 避免「引鬼入室」

而農曆七月最重要的便是「中元普渡」,這是道教信仰中「中元祭」的地官赦罪,與佛教「盂蘭盆會」的勸善教孝、普渡餓鬼融合而成的。普渡又分成地方寺廟舉辦的「公普」和各行各業自行協調的「私普」,以及民眾自家進行的「家普」,公普前需要「豎燈篙」和「放水燈」,引領好兄弟前去接受祭祀。

普渡其實沒有硬性規定在哪一天,民眾祭祀的供品可準備三牲(雞、魚、豬)四果(四季時令水果)和一般菜色跟一些糕點、菸酒,同樣也需準備水盆、毛巾、梳子、鏡子等,提供好兄弟梳妝打扮。特別需注意的是,必須將供桌設在門外,才不會引鬼入室;水果需準備奇數種類,也要避免台語有「旺」諧音的鳳梨、狀似佛頭的釋迦和種子多的水果,如番茄、芭樂等。另外,還要準備空心菜湯,以表示「無心留客」。

鬼門關防「漏網之魚」 強制送客孤魂野鬼

一般而言,在農曆八月初一就會關鬼門,普渡飽餐一頓之後,心滿意足的好兄弟就要回到陰間,打開的納骨塔和神龕柵門也會象徵性的關上。為了避免有賴皮的「漏網之魚」,會舉行「搶孤」、「跳鍾馗」等送孤儀式,都有強制驅離孤魂野鬼的用意,正是先懷柔再高壓的軟硬兼施作法。

鬼月禁忌那麼多 到底都是怎麼來?

民間相傳著許多農曆七月的禁忌,事實上這些傳說也不全然只是迷信。舉例來說:古代在夜晚行動的小偷、軍人等,會將口哨作為暗號,所以民間才會互相告誡在晚上不能吹口哨,否則可能會引來一些「不速之客」;溼熱的夏季正是蚊蟲活動力最旺盛的季節,為了避免被夜行性的蚊蟲附上或是產卵,才會說不能在晚上晾衣服;而不能拍人雙肩和頭頂的說法,則是在這鬼月的氛圍中,容易讓人受驚嚇,因此做噩夢影響睡眠,進而讓身體健康下降,變成所謂「煞到」的狀況。

雖然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民間也有許多相關的禁忌,兩者相輔相之下形成了恐怖的氛圍,但其實很多禁忌在平時也都適用,並非農曆七月限定,而是來自前人對後輩的關心告誡。最重要的是心存善念和同情心,農曆七月正是最體現臺灣人情的民間習俗。

農曆7月鬼門開 專家提醒留意禁忌

【台語珍輪轉】鬼月禁忌有夠多 小編竟然真的撞鬼?

農曆七月鬼門開 禁忌禮俗一次看 | 中元普渡示意圖,翻攝自Facebook「台灣民俗文化作室」。
中元普渡示意圖,翻攝自Facebook「台灣民俗文化作室」。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