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提學習調整制 不讓情緒困擾延宕課業

臺大提學習調整制 不讓情緒困擾延宕課業 | 華視新聞

陳品融

【記者陳品融綜合報導】日前,國立臺灣大學校內發生三起憾事,除使大專校院心理輔導資源不足的問題漸受重視,亦引發改革學制的討論。為此,臺大學生會於11月21日公布「學習調整制度」的初步規畫,盼能協助患精神疾病或嚴重情緒困擾的學生調整上課模式,讓其能有充分參與課堂的機會。

根據臺大學生會發佈的內容,學習調整包含容許學生臨時請假、延後作業繳交期限、延長考試時間等項目。學生需先提供精神疾病或嚴重情緒困擾之醫療證明,接著由個案管理師透過實際面談評估學生需求,為其量身打造學習調整方案。臺大學生會會長、臺大醫學系學生楊子昂表示,相比加強心輔資源,學習調整制度是更前期的補救措施,「我們不只該做後端的防護網,也希望在前端的學制就能提供同學更多協助。」

臺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生林以恬即認同,此制度將對學生有所助益。他自敘,自從罹患精神疾病後,只要遇上輕躁時期,就彷彿脫韁野馬,「我整晚都睡不了覺,隔天只好請假,或是逼自己打起精神。」而碰上鬱期的期末考前夕,他陷入低落的情緒,嚴重喪失讀書能力。但面對繁重課業,林以恬只能選擇硬撐。同樣曾遇情緒低潮而曠課的臺大心理學系學生S(化名)也指出,學生因情緒困擾而無法達成課堂要求時,更容易認為自我價值低落,「但我們不是做不到,只是需要時間讓焦慮、憂鬱過去後才有動力和勇氣。」

臺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生林以恬坦言,完成繁重的課業對於深受情緒困擾的學生是非常困難的,希望此制度能減緩患者壓力,別讓課業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圖/陳品融攝

儘管學習調整制度立意良好,仍有部分學生點出申請門檻過高的疑慮。「若交給醫療端決定學生是否處於痛苦狀態,意思是學生對自己痛苦的表達是不被信任的嗎?」S批評。臺大管理學院學生A(化名)則認為,學習調整制度的立意應是評估學生是否需要幫忙,而非精神疾病的認定,他建議也應設置讓學生直接尋求心輔師、社工評估的管道。

臺大中國文學系學生蔡松廷更進一步說明,許多學生連心輔中心都不敢去,更何況去看精神科醫生,「假如我覺得自己需要申請制度,結果精神科診斷出來沒病怎麼辦?」不過林以恬認為,醫師證明仍是最公正的標準,可避免學生濫用特權。他也提及,設立門檻能使希望申請制度的學生主動尋求醫療協助,「不應該本末倒置,讓面對情緒難關的學生認為求助醫療機構是非必要的。」

然而若回歸課堂,A認為師生關係仍是學生是否願意求助的關鍵,「有些老師跟學生關係相對沒那麼好,學生就會不敢開口。」不過S指出,課堂中的主要角色仍是老師和學生,若學生不願讓老師知道自身情況,將難以進行協調。楊子昂也表示,因目前規劃交由心輔中心負責評估學生狀況,老師若不信任心輔中心,可能引發反彈聲浪。對此,S建議,專員應擔任老師及學生間的橋樑,在學生面對老師時能協助他更明確表達需求。

事實上,學習調整制度在國外已有先例,如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UM)等校皆已設立。學生可與心理諮商師共同討論學習調整方案,過程中也可隨時因應新的精神困擾而修改。以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 A&M)為例,學生向心輔中心申請學習調整制度後,專員便會在開學前通知授課老師,並互相協商應如何調整考試及報告的進行方式,以符合學生需求。

臺大學生會目前規劃於109學年度第一學期末開始推動此制度。臺大校方回應,目前許多老師已會依個案適時調整學習模式,若要建立起制度,也需考量多數學生是否願意留下就醫紀錄。而S期盼,除外顯疾病外,此制度未來也能接納更多面對不同情緒困擾的學生,「每個人的情緒表現都不同,但都應該被重視。」

臺大心理學系學生S(化名)指出,目前規畫雖可能引發公平的疑慮,但他認為也能促使老師重新思考各種考核及限制的必要性。 圖/陳品融攝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