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餚誕生背後的任勞任怨 廚師勞動環境待改善

佳餚誕生背後的任勞任怨 廚師勞動環境待改善 | 華視新聞

石學儒、吳嘉倪、楊人熹、鍾晨沅

【專題記者石學儒、吳嘉倪、楊人熹、鍾晨沅綜合報導】「開蒸籠的時候被燙到,二度灼傷,一個月左右才痊癒。」任職於海鮮餐廳的31歲廚師啊一(化名)說起剛入行時受傷的經驗,他表示,在廚房工作,燒燙傷與刀傷司空見慣,傷疤幾乎是所有廚師都擁有的「印記」。台灣美食雲集,每一道佳餚背後,都是廚師們辛勞的成果。廚師除了忍耐廚房的高溫與不時受傷,為配合餐廳的營業時間,往往超時工作,然這些問題,對任勞任怨的廚師而言,僅僅是平凡生活的一部份。

餐廳規模由小至大,種類更是五花八門,當廚師在一間餐廳升遷受阻時,通常會選擇尋找下一間願意給予更好待遇的東家。目前在泰式餐廳擔任主廚的張家銘說:「廚師換工作大概有三種理由,一是薪水,二是覺得這個廚房沒什麼好學了,再來可能就是倦怠,每天做差不多的菜,會想要換個環境啊!」廚師對薪資的不滿以及相似類型料理的倦怠,讓他們常在短期內離職並更換工作。

然餐飲業作為員工高流動率的代表產業,容易造成雇主留才不易,若非規模較大的餐廳,很難給予完整的福利。不論工時長還是職業傷害,在廚師忙碌生活中,似乎都成了他們避而不談的問題。當廚師將刻苦耐勞視為理所當然,相關勞工權益的推動可能變得窒礙難行。而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於民國105年發表的資料,高達93%的國人已養成外食習慣,在餐飲需求漸高的現代社會,默默付出的廚師們該如何面對與反轉工作時遇到的困境?

「空班」不得休息 廚師超時工作成常態

打開餐廳大門,掛上「準備中」的招牌,廚師啊一走進廚房,一邊開啟爐子上的大火,一邊拿著刀子,俐落地切起食材,這是他的日常,也是他一天繁忙的開始。到了營業時間,備妥的食材下鍋,經由啊一純熟的料理手法,隨後便是一盤盤好菜呈現在客人面前。忙碌的生活日復一日,尤其碰上節日,啊一總是從早忙到晚。身為廚師的他無法於當日休假,更遑論與親朋好友一起過節。

一道工序複雜的料理,需要廚師提前至廚房準備,才能在用餐時間端出美味佳餚至顧客面前。圖為示意圖。圖/鍾晨沅攝

現行《勞動基準法》(以下簡稱《勞基法》)規範,一天最長工作時間為八小時,月休八天,若超時則雇主須給予員工加班費。然而,廚師平時上班時間包括事前準備,如備料、熱油等,再加上關店後的清理,經常遠超過表定八小時的時間。在百貨公司餐廳工作的凱(化名)表示,營業前準備食材為廚師的基本工作,以平日來說,他若表定早上10點上班,則需於九點半到場,碰上假日人潮,甚至會提前一至二小時上班。他提到,雇主通常不會將準備材料的時間算進工時,表定工作時間雖為八小時,實際工時卻超過10小時,而且沒有任何加班費,就法規來看,確實違法。

此外,現今廚師排班,大致上都有空班時間,以凱為例,他於早上10點工作至下午兩點半,可從兩點半休息至下午五點,再從下午五點上到晚上八點半,中間的休息時間稱作空班。表定上班時段雖同為八小時,廚師卻仍無法於空班時間獲得充分的休息,反倒被雇主要求於休息時間幫忙其他廚師備料或炒菜,空班形同虛設。「這是很糟糕的。」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專任教授劉梅君說道,他認為離峰時段,雇主要求廚師的情形較不嚴重,但一碰上尖峰時段,廚師被迫於空班時間工作,甚至拿不到任何薪水。劉梅君表示,部分雇主為了節省人力成本,不願尋求更多人手,反倒利用廚師的空班時間來壓榨他們。廚師周正泉也提到,因為空班可能還需上工的緣故,自己基本上就是從早工作到晚,鮮少能自由安排時間。

高工時與空班不得休息的情形已是廚師業界的常態,多數廚師為求生計選擇咬牙撐過去,對此,凱苦笑表示,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型態,「為了工作跟精進自身廚藝,還是會選擇忍耐。」

職業病認定困難 廚師若遇職災恐求助無門

自行開業逾二十載的左撇子(化名)左手抄起鍋鏟,快速地翻炒著鍋中的食材,為顧客獻上一份份道地的台式料理。店裡所有現點現炒的餐點,都是經左撇子之手。但對他而言,看似相當熟稔的翻炒動作,時時刻刻觸發著手部的疼痛。

左撇子賣的炒飯,是令許多老顧客垂涎的好味道,顧客陳艾潼說:「老闆超強的翻鍋讓整個炒飯多了一股氣勢,和外面其他炒飯吃起來很不一樣!」左撇子也說:「炒飯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道料理。」他分享,自己過去每日都能賣出至少40人份的炒飯,是店裡的招牌。然而,炒飯時廚師必須不停翻炒,好讓每一粒米飯都能被均勻調味。此外,為了盡速將餐點送至顧客桌前,廚師必須與時間賽跑,往往對廚師的手部造成相當大的負荷。去年三月,在手腕、手臂都有傷勢的情況下,左撇子決定忍痛停賣炒飯,老顧客哀鴻遍野,紛紛對再也無法品嚐左撇子的炒飯感到惋惜。

左撇子的左手大拇指下的大魚際肌,因為腕隧道症候群,造成肌肉萎縮,視覺上呈現凹陷狀態。圖/吳嘉倪攝

「其實這個真的很痛,每次炒都在痛,有時候痛到連鍋鏟都拿不起來,都要靠手臂去頂。」左撇子指著左手的手腕說道。「腕隧道症候群」(註一)嚴重困擾著他,「這裡的肉不見了,因為拿鍋鏟,肉長不出來。」細看左撇子的左手掌,大拇指下的肌肉已因過度使用而萎縮,不僅如此,他還提到,手部的刺痛與麻木感始終形影不離,「連睡覺的時候都痛。」手臂韌帶的舊傷,再加上「扳機指」(註二)和「肌腱炎」(註三)夾擊,也讓左撇子不得不求助醫療。

為了減緩腕隧道症候群造成的疼痛,左撇子兩週就會到醫院自費注射葡萄糖一次,更每週到中醫診所報到,他自嘲自己幾乎沒有休假時間,因為都去看醫生了。「打葡萄糖自費一次就要一千多塊,復健跟針灸雖然有健保,但推拿沒有,算起來費用也是很嚇人。」左撇子認為,自己看病的頻率實在太高,就算有政府提供的職業災害保險,也不能每次看病都申請理賠,「除非我有新的症狀出來才能再去用,否則保險不能太常用。」在台灣,面對職業災害,廣大勞工族群申請「職業傷害」保險領取給付相對容易,勞工權益較能獲得保障,反觀「職業病」的認定門檻較高,勞工欲取得相關保險似乎遙不可及。

曾任勞動部職業病鑑定委員的劉梅君表示,中式料理廚師的手腕受傷,以及吸入過多油煙所導致的肺部問題是很常被受理的職業疾病案件。不過,他坦言台灣目前對職業疾病的認定相比其他國家更加嚴格,他回憶起從事鑑定委員多年,只有一起廚師罹患肺腺癌的案例最終被認定為職業疾病。劉梅君分析,國內缺乏本土流行病學相關研究,所以沒有可佐證職業疾病的資料,「通常只能引用國外數據,但東西方料理的方式根本就不同。」而這也是台灣廚師難以被認定有職業疾病的原因。若職業疾病認定不成立,勞工不僅需自行吸收醫療費用,治療期間無法工作時,也不能依法向雇主請求支薪的「公傷病假」,對勞工而言是極大損失。

註一:手部正中神經與九條肌腱一起經過手腕附近的小小通道就稱為「腕隧道」。若手腕時常反覆出力、活動,可能導致腕隧道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進而引發痠麻不適,甚至肌肉萎縮。

註二:肌腱炎的一種。手指肌腱與鞘膜因長時間摩擦而發炎,導致鞘膜腫脹,而讓肌腱在滑動時鞘膜卡在手指關節處,進而發生握拳後攤開掌心手指無法伸直的現象。患者在彎曲手指時會發出「喀喀聲」,想伸直又無法伸直,若強行將手指扳直則會產生劇烈疼痛。

註三:肌腱因使力不當、長期反覆使用或外傷等原因造成發炎。急性發炎時,患處會疼痛,按壓患處或肌腱用力時疼痛會加劇,外觀甚至會有紅、腫、熱的現象。時常發生於手指、手腕、手肘、肩膀等處。 

力求升遷、精進廚藝 廚師跳槽為普遍現象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統計,有半數廚師會在入職後一年三個月內離職。上好味海鮮樓老闆郭秋明解釋,即便廚師的技術可以擔起更重要的職位,但通常人員配置固定,舉西餐為例,從主廚、二廚、助理廚師、冷台,各司其職,因此待在同一家餐廳裡也不一定有升職的機會,若想要更好的待遇,通常會選擇跳槽。廚師張家銘補充說:「因為待在同一間公司可能很難升職,但你可以帶著手藝去另一間公司試試看,說不定能升上去。」對廚師而言,升遷是一大挑戰,也導致高流動率現象。

大型廚房通常會有各種職位的廚師,各司其職,並由大廚指示其他廚師工作。圖為示意圖。圖/鍾晨沅攝

「我這家店開了25年,開店之前,我最少做過10間餐廳。」現年70歲的郭秋明說道,他曾擔任過數家粵菜餐廳的主廚,就業足跡可說是遍佈全台,例如台中來來百貨、台中北屋百貨、台南的國華飯店以及台北的珍寶酒樓等。郭秋明說:「我算是第一批學習正宗粵菜的台灣小孩,在當時,是市場上十分炙手可熱的人才,很多人要挖角我。」跳槽到其他餐廳後,薪水等福利也會隨著調漲,可以解決在原公司待遇停滯不前的窘境。

當廚師將自己崗位的工作操作至爐火純青時,便無法學到新的廚藝技巧,若想要繼續挑戰自我或升遷,更換環境是最快的途徑。從事廚師工作30多年的吳淑靜也提到,不持續進修,很容易遭到淘汰,更難獲得較好福利。跳槽除了是升職的手段,對於想精進廚藝的廚師來說也是學習的機會。

然跳槽並不是解決升職問題的萬靈丹。吳淑靜回憶,自己過去曾為了學習不同技術,轉戰其他餐廳,但依然被安排到與前東家相似的工作,他無奈地說:「他們想說女生嘛!就會把你釘在切水果這種比較輕鬆的崗位,想去學點東西,結果犧牲了八年的年資,也只能認命。」

《職災保險法》將上路 立委盼工會團結爭廚師權益

近年,伴隨《勞基法》與《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以下簡稱《職災保險法》)的出現,廚師的工作權益已有逐漸改善的趨勢。以今年四月底公布的《職災保險法》為例,該法出現之前,勞工若因職災請假,公傷病假的薪資給付是由政府與雇主分攤,但許多雇主不了解自身的義務因此拒絕給付,常導致勞資糾紛。台灣民眾黨立委賴香伶說道:「所以許多勞工必須面對向上申訴,或者與雇主發生爭執的麻煩局面。」而《職災保險法》未來上路後,政府至少會在勞工職災傷病期間前兩個月全額給付勞工薪資,也能減少勞資糾紛。此外,還有額外的復健津貼可供勞工申請,讓遭受職災的勞工多一層生活保障。

即便現行法律及制度都朝向對廚師有利的方向發展,有些廚師的困境依然難解。劉梅君說:「在台灣廚師權益的問題,我覺得好難解決。」他進一步解釋,經營者不願與員工分享利潤的觀念也是問題。賴香伶也表示,政府雖有提供誘因,讓雇主改善廚師工作環境,但政府無法強制規定雇主雇用員工的條件,相關勞動權益的推進仍有賴工會力量,「需透過工會這種團結的社會氛圍,才有籌碼向雇主爭取權益。」賴香伶說。

在籌組工會時,工會成員須有一定程度的勞權意識,才能發現自身權益問題並積極爭取,否則工會將可能成為專辦勞健保及職業教育的業務單位。劉梅君說:「台灣的學齡教育鮮少提到勞權的概念,甚至是勞基法,導致勞工意識低下。」追根究底,若想解決勞權意識缺乏,還需從教育面著手,勞工社運出身的賴香伶曾提出,在學校教育中放入勞權專章,讓學生認識勞基法以及自己能主張的權益,他補充說道:「這兩年,地方政府也有努力在推行相關教育。」

從外食文化盛行到外送產業興起,廚師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即便工作須面對受傷等風險,還是不斷為大眾供應美味的佳餚,廚師啊一說:「喜歡這份工作,才會忍受這一切。」廚師的勞動權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需要更多政府部門的努力與專家學者的討論,才能在這群「最熟悉的陌生人」投入熱情於餐飲行業的同時,也能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幫助廚師打造更好的工作環境。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