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8 20:00

竹圍工作室 用藝術守護環境

馮毅揚、鄭芳宜  / 新北市

走出竹圍捷運站,一邊是高樓林立的住宅區,另一側是淡水河畔,河畔旁的竹林小徑讓人忘卻都市的喧囂。沿著小徑步行五分鐘,映入眼簾的是一面色彩鮮豔的彩繪牆面,屋內聚集著幾位外國面孔,正悠閒地交談著。這裡是竹圍工作室,前身是一片廢棄的雞寮,經由創辦人蕭麗虹老師和其他幾位陶藝家的整理,成了隱身都市的藝術工作室。

樹梅坑溪: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的竹圍工作室,邀請各地藝術家以及當地居民共同投入當地環境議題,結合藝術與環境,成功執行數次環境藝術行動。竹圍工作室創立於一九九五年,是一個獨立自營的藝術村。開放國內外藝術工作者及團體短期進駐,從事創作、展演、實驗研究、社區發展、藝術教育等活動,並致力於推廣創意文化,關心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

二〇一〇年,為了找回人與環境的關係,竹圍工作室在當地發起環境藝術行動,推行了一系列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計畫」,以「水」這個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連結自然環境和竹圍居民的日常生活。

樹梅坑溪為淡水河的支流,早期是竹圍地區居民灌溉、飲用的重要水源,河川生態豐富。近年卻因為人為活動以及都市發展,部分河段地下化,成了一條惡臭沖天、污染嚴重的水溝。在地居民也隨著樹梅坑溪規模的縮減逐漸淡忘它的存在。竹圍工作室於是透過「樹梅坑溪早餐會」、「食物劇場──社區劇場行動」、「在地綠生活──與植物有染」等活動。早餐會提供當令食物,邀請民眾一起品嚐美食,同時介紹樹梅坑溪;劇場活動則是邀請社區居民以及竹圍國中同學一起演出環境小戲劇。這些活動讓竹圍地區的民眾親自參與環境的維護,將樹梅坑溪重新帶入他們的生活之中,以藝術的形式感染體驗,讓藝術介入社會環境議題。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竹圍工作室提供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竹圍工作室提供

 

社區淨灘活動

竹圍工作室的淨灘是在社區內施行的淨灘活動,由藝術家帶領著民眾,沿著淡水河道走,將沿路所撿到的寶特瓶、塑膠袋、吸管,依據藝術家所擁有的不同的專長,把回收物製作成有意義的藝術品。有藝術家教導民眾把回收物製作成樂器;也有藝術家利用精緻的編織技術將塑膠回收物編織成具有特色的實用包包。

菲律賓裝置藝術家法蘭西斯更是以回收物為材料舉辦了一場環境保育展覽。他以毛線、布料、塑膠袋、等材料,綑綁與黏貼出一座座珊瑚。從鮮豔到黑白色的珊瑚都是他的作品,法蘭西斯表示他希望透過回收的媒材,變化製作出有意義的作品。不只創作的材料是環保的,法蘭西斯做出來的珊瑚系列作品也是在呼籲大眾可以愛惜地球不要讓珊瑚白化。

參與活動的當地居民表示,竹圍工作室的社區淨灘活動意義在於讓他們更樂意的施行「把街道上的垃圾拾起」這個行為,真實地感受到自己正在替環境盡一份心力。而後再跟著藝術家運用創意,把垃圾回收利用,創作出不同類型藝術品是很棒也很新鮮的經驗。

菲律賓藝術家法蘭西斯利用回收素材製作成的彩色珊瑚。                          攝影/馮毅揚
菲律賓藝術家法蘭西斯利用回收素材製作成的彩色珊瑚。 攝影/馮毅揚

「讓藝術產生影響」竹圍工作室未來展望

竹圍工作室研發總監李曉雯表示,他們舉辦的所有藝術行動,都是以「參與的過程」為核心概念。「我們想要以藝術影響更多人,以更多的人再影響更多人。藝術家的力量是單薄的,但透過藝術計劃可以帶起一群人,影響力就會產生。」

環境藝術行動實質所發揮的影響力往往比表面的成果更加可以深植人心,正是因為竹圍工作室把活動的本質放置在「參與的過程」而非「行動的結果」。參與者與藝術家因為真心喜歡所以自然的回流投入行動,他們重複參與,堆疊交織出更多更深層的意義,藝術創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把影響帶入了生命體。

竹圍工作室研發總監李曉雯解說未來展望。                                                  攝影/鄭芳宜
竹圍工作室研發總監李曉雯解說未來展望。 攝影/鄭芳宜

延伸閱讀

公益藝術攝影行動 走入街友生命

再生藝術工坊 用剩餘材料創作藝術

三缺一劇團 以戲劇替土地發聲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這篇文章 竹圍工作室 用藝術守護環境 最早出現於 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