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海湧」涉身分認同 孫介珩:戰俘員是台灣縮影

「聽海湧」涉身分認同 孫介珩:戰俘員是台灣縮影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洪素津台北1日電)戲劇「聽海湧」刻劃3名台籍戰俘監視員的人生故事,劇中涉及台灣、日本的國家身分認同,導演孫介珩在此劇凸顯戰爭之下人性的扭曲,「這3名戰俘員就是當年台灣居民的縮影」。

台灣首部二戰題材戲劇「聽海湧」熱播,劇中以日本從殖民地台灣大量徵召台籍青年前往北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然而這些台籍戰俘監視員們捲入了一場冷血屠殺。

導演孫介珩過去曾拍攝電影短片「第一鮪」,訪問記錄超過50名鮪釣船長的經歷,短片實現他的初衷,讓人們看見那些容易被忽略、看不見的那一面,其實與「聽海湧」劇情有異曲同工之妙,讓二戰即使過了約80年,也能讓台灣後輩子孫看見台灣豐富的歷史。

●不是打殺戰爭片 戰俘監視員就是台灣人民縮影

孫介珩首次執導的短篇劇集「聽海湧」是部史詩般的戰爭劇,近日他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我們不是打打殺殺的戰爭片,好看的戰爭片都不是從頭到尾的動作場面或是爆破場面,最後一定是回歸人性,在這麼極端的狀態下,人性怎麼被扭曲、人性是怎麼不被扭曲,這個是我們想做的」。

演員黃冠智、吳翰林、朱宥丞在劇中是好兄弟,3人因為各自不同理想而從軍,擔任戰俘監視員,孫介珩說:「這個職位其實就呼應了我們想像的人性是怎麼被扭曲或不被扭曲這件事情,因為他這個角色的身分就是呈現出當年3種不同台灣人的樣貌。」

孫介珩解析3兄弟各自的性格,「飾演大哥的黃冠智他是打從心底認同日本人、想成為日本人,他的從軍不一定是經濟因素,他希望得到認同和證明自己;二哥吳翰林則心懷惻隱之心,從軍想證明自己有擔當可以娶回日本籍女友;三弟則有2名哥哥的陪伴決定從軍,也想要改善家裡環境」。

孫介珩說,3兄弟角色凸顯在殖民地的台灣人找不到自己的根,這3種不同的人生故事,就是台灣人當年的縮影。

●為「婆羅洲」劇組80人跋山涉水拍攝 導演高要求換角「肥雞」

除了演員角色所代表的涵意,孫介珩分享找尋合乎當年的「婆羅洲」費了好大的功夫,也可說是最困難的拍攝部分,劇組包含演員80人長途跋涉到台灣東部深山拍攝3天。

孫介珩說,「我們扛著器材,就怕遇到山區氣候不穩定,暴雨可能連生命都有危險,同時要張羅飲食和休息地,真的壓力好大,好在一切順利在時間內拍攝完成」,一連串拍攝過程就如同作戰計畫一般。

孫介珩對自己的作品要求極高,由於劇中戰俘營裡有雞舍,需要幾隻道具雞入鏡,「我要找台灣相對比較少品種的母雞,因為我們在婆羅洲」,沒想到好不容易找到雞,雞卻圓滾滾的。

孫介珩說,「呈現的那種概念就不符合,畫面就會被破壞掉」,後來幾番波折才找到比較瘦的雞。他笑說:「我們可是沒有虐雞。」(編輯:張雅淨)113090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