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林宏翰聖地牙哥20日專電)唐獎得主拉馬納森在中央社專訪指出,地球暖化逐年加劇,解決氣候變遷的機會之窗慢慢關上,因此協助貧窮者適應氣候變遷、社會轉型等打造「氣候韌性」3支柱是最新對策,其中教育扮演重要角色。
現年78歲的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擔任雲氣、化學與氣候中心主任,因於1975年最早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FC)屬於溫室氣體而享有全球知名度。
他因為長期投入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研究,揭露空氣污染等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危害,2018年獲得唐獎的永續發展獎。
拉馬納森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分享面對氣候變遷的最新對策,他提出3大支柱以打造「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也就是加強世界各國,尤其是經濟水準較落後的30億人口,面對極端天氣等氣候變遷苦果時,保有適應的能力。
拉馬納森研究全球暖化將近50年,從學者的角度在聯合國與其他國際組織提出建言,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貢獻心力。他坦言最近5年關注的重點,從原本認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最重要」轉向了建立「氣候韌性」。
他說,當全球暖化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變得更嚴重,每年各地都會看到極端、劇烈的天氣現象,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已經不僅僅在於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那麼簡單。他認為要建立「氣候韌性」有3大支柱。
首先,最基本的仍然是減少二氧化碳和短期污染物質的製造,以改變暖化趨勢並降低氣候風險。其次,協助貧窮人口適應氣候變遷的問題。
來自印度的拉馬納森指出,經濟水準較落後的30億人口所製造的污染物排放不到全球總量的10%,卻是承受氣候變遷苦果最嚴重的一群人。他認為,協助所有人適應氣候變遷是建立氣候韌性的第2支柱。
氣候韌性的第3支柱也就是最重要的社會轉型。他認為,需要政府與民間一起通力合作,透過教育的方式讓全世界的人們認識氣候變遷。
他強調,氣候變遷的問題如此嚴重,解決這個問題的機會之窗正慢慢關上,這已經不是光靠科學家或政治人物的力量能解決,需要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加入,透過社群媒體的力量,讓每個人都了解並正視這個問題。(編輯:張芷瑄)1120421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