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15日專電)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主導美國各項太空計劃的研究測試。台灣自製獵風者衛星啟運準備升空,艾姆斯主任杜龍蓀受訪表示,樂見國際間的參與度提升,創新是太空發展的重要關鍵。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 ARC),座落於加州矽谷,擁有逾800公頃聯邦土地,是NASA的10座中心裡頭,歷史第二悠久、亞裔正式僱員占比最高的一座。
它集結加州灣區獨有的創新生態圈資源,替美國各項重大太空計畫,如標誌人類重返月球的「阿提米絲3號」(Artemis 3),以及準備登陸月球南極、尋找水源的機器人探測車VIPER,進行關鍵技術研究與測試。
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杜龍蓀(Eugene Tu)生於美國,為台灣移民第二代,父母早期赴美深造發展,他擁有加大柏克萊分校機械工程學士、史丹佛大學航空航天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領導NASA技術革新的關鍵人物之一。
14日,杜龍蓀接受中央社專訪,專訪前日,台灣自製獵風者氣象衛星起運,前往法屬圭亞那,預計在9月升空。對此,他表示這是振奮人心的消息,太空領域的國際參與和商用發展正快速擴張,這是數十年前很難想像的轉變。
美國商業太空探索日益蓬勃壯大,部分人士甚至臆測,NASA重要性是否會弱化,杜龍蓀說,情況「其實完全相反」,NASA反而更能運用民間能力,尤其在「例行性及目前技術可完成的工作項目」上,強化整體太空發展。
他認為,民間企業的參與,將為NASA過去60多年的運作帶來「正向變化」,讓NASA更能「專注於技術推進」,實現人類登陸月球或火星等任務。
他以航空業為例,從100多年前起步,至今成為民眾生活日常,「民間所注入的資源和能量功不可沒,我們希望太空探索未來也能到達這個目標」。
杜龍蓀強調,NASA在各項領先的太空任務上,鮮少重複做同樣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創新心態、創新技術、創新能力」是太空發展的關鍵。
創新攸關科技與人才,杜龍蓀說,台灣重視科技發展,科技正是人類有效探索太空和運用太空資源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他也認為,AI新科技有利於太空探索、實現從前不可能的任務,太空人才的工作機會反倒「會增加」。
因應科技人才需求,美國產官學界正加速合作。
艾姆斯研究中心鄰近史丹佛大學,距離加大柏克萊分校仍需1小時車程,不過不久後,柏克萊將在中心內建造新校區,增設航空航天工程相關科系,有望在2年後動土,代表NASA將更能有效整合學術資源、推動太空領域研究。
杜龍蓀期待,與母校能有更緊密的合作,並透過各種計劃培育下一代太空人才。1964年出生的他,從小熱愛各種飛行器,年輕時深受美國的太空梭計劃(Space Shuttle)和其他任務所啟發,進而走入太空研究領域。
訪談結束後,他帶記者來到全球最大,可停放全尺寸波音737飛機的風洞前,指向旁邊的NASA先進超級計算部門說,「那是我的起點,是我當學生時,實習的地方。」
從實習生一路成為整座中心的掌舵者,杜龍蓀說「教育」帶給他實現自我的機會,某種程度來看,也算是一種美國夢的體現。
2020年初,杜龍蓀第一次帶3個孩子到台灣,造訪新竹、台南等地,他說,家人都很喜歡那趟旅行,女兒之後也計劃到台灣進行1個學期的短期課程。(編輯:陳承功)112071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