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9日專電)台灣學子日前赴法國參加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在全球逾400個隊伍獲6金與4銀。雖受肯定,但參與者認為,仍突顯國內推動相關教育政策、產業連結,以及國際資源整合的迫切需求。
2023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iGEM)5日於法國巴黎凡爾賽展覽館落幕,全球逾400個隊伍參加,共將近9000人與會。
台灣今年有6組大學及7組高中隊伍參加,團隊總共榮獲6面金牌與4面銀牌評鑑。
評鑑後,每個競賽類別還會提名前幾大優秀隊伍爭奪首獎,競爭激烈,其中中正大學獲得最佳診斷大獎提名、林口康橋中學獲最佳報告及維基網站雙提名、華盛頓中學國際部獲得最佳教育提名。
iGEM為麻省理工學院2003創立的合成生物學世界級大賽,提供各國學子使用合成生物學等跨領域專業知識,解決世界正面臨日常問題的機會,也提供國際早期評估各國生技生醫與跨領域技術整合性在人才教育、科技發展與業界整合性的一個指標性平台。
林口康橋中學第一年參賽即以「自主生產蚓激酶的益生菌平台」為主題在全球高中組121隊中脫穎而出,更為台灣隊唯一獲得2項特別獎提名及金牌肯定的隊伍。
指導老師江如意表示,iGEM大賽猶如國際生物科展加上商業競賽,能獲得肯定隊伍題目需具備可實踐性,包含商業價值、社會反饋、國際議題、醫學貢獻等標準。
然而台灣國高中教育合成生物學資源非常缺乏,僅為生物課程的一小章節;且高中團隊資源相對稀少,若台灣能有產學合作平台,仿照商業競賽的模效串連大學與高中的學習資源,相信能夠讓台灣的隊伍有更多的突破。
另外,台灣高中組今年有一跨校隊伍GEMS Academy,因「以生物膜為基礎的珊瑚益生菌傳輸系統」研究得到全台灣隊綜合最多獎項與提名,包含高中組全球前10、最受歡迎參賽隊伍(iGEMers Prize)與金牌獎。
第3次帶隊參賽且曾擔任iGEM評審的夏啟鐸表示,合成生物研究可為台灣許多醫療等需求提供解方,但需要投入更多資源與不同部門資源整合,以激發學生對合成生物的認知和熱情。他認為,台灣學生能力與素質不比國外差,但缺乏溝通與主動出擊能力培養,錯失推銷自己與銜接國際先機。
大學及研究組中,清華大學成功研發快速偵測微量環狀核酸(Circular RNA)的便攜式感測技術及裝置,以此獲得金牌。團隊成員克服各種困難,大膽探索大腸癌篩檢方法,透過合成生物學建立實用的circRNA微生物遺傳體元件,成果受到肯定。
中正大學以「肺癌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為題獲金牌,也是今年大學及研究生組比賽中唯一獲得大獎提名的台灣團隊。多年輔導學生參賽的生醫系助理教授余俊穎表示,學生費時一年從研究到跨領域合作產生出可用於生醫檢測的產品雛型。
他指出,出國比賽獲得國際肯定後,便可在海外與透過當地台灣商會有效對接,不僅安排學生參訪國際相關新創企業,更能協助產品找到國際合作及促進台灣學生國際化,有助於補齊台灣國際人才培育及研發能量銜接國際的最後一哩路。
英國劍橋生物合成新創公司GeneNet Technology為2022-2024台灣與歐盟科技合作的台歐盟EUREKA Globalstars,今年也受邀參展。台籍共同創辦人吳明璁分析,雖此次比賽台灣隊成績不比前幾年亮眼,但由於賽制評分規則改變使得難度加大,因此學生表現仍是可圈可點。
中興大學指導老師暨生命科學院院長黃介辰表示,合成生物學本身在台灣知名度還不夠,使iGEM競賽的參與度不足,目前反而是iGEM的知名度大於合成生物學。台灣也缺乏相關師資,期待大學多引進相關專長教師及課程,以促進該領域的成長。
同時擔任歐洲台灣商會商機新創小組的吳明璁向中央社表示:「台灣具高素質人才、一流研發環境、完善的半導體及醫療器材產業鏈,若能在海外駐館和台商會組織間建立更有效率的平台機制,將有機會更即時因應國際趨勢規劃適當政策,協助銜接國內人才與產業與國際趨勢,以減少台灣未來成為人才出口國的遺憾。」(編輯:陳惠珍)11211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