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5日電)華爾街日報報導,「美中科技合作協定」在今年2月底到期後,兩國悄悄續簽6個月,並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更深入的討論,突顯美中競爭日益加劇,而兩國是最大的科研夥伴和競爭對手,反映關係複雜。
「美中科技合作協定」(U.S.-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eement)是1979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簽署的第一份協定。
當時中國在科學領域處於落後狀態,美國將該協定視為影響中國行為和發展軌跡的一個途徑。如今美中同時是對方最大的科研夥伴和最大的競爭對手,兩國在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和奈米科學等領域爭奪國際領導地位。
報導指出,過去幾十年,越來越多美國機構對與中國合作越來越警惕,「美中科技合作協定」上一次全面續簽是在2018年,續簽了5年,當時川普政府對協定文本進行了修改,以體現美方對中國在智慧財產權方面做法的擔憂。
據報導,去年8月美國決定重新談判新條款,但知情人士說,討論直到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去年11月舉行舊金山峰會後才正式開始,並因耶誕和春節假期而受到了干擾。
由於當時美中緊張局勢急劇惡化,雙方最終只勉強續簽6個月。
報導說,協定到今年2月底又到期,美中關係的基調有所改善,但只在協定到期後9天內續簽6個月,突顯兩國競爭日益加劇。
無論是美國或中國,都沒有公開證實該協議延長。與此同時,兩國正繼續圍繞該協定磋商。
了解兩國討論情況的人士表示,中國希望科學合作總體保持開放,而美國則希望限制合作領域。美國還尋求增加一個「良好意圖條款」,規定聯合研究僅用於和平目的而非軍事用途。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中美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China-America Studies)研究員西蒙(Denis Simon)與談判雙方的官員都有對話。他說,美國在本輪談判中的一個關鍵要求,是保障美國研究人員的人身安全,並保護他們不被任意拘留。
報導指出,美中在爭奪全球技術和軍事優勢的同時,也在努力制定新的接觸和競爭標準。兩國悄悄續簽該協定和需要更長時間進行更深入的討論,突顯雙方關係多麼複雜。
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政治學助理教授塞利格松(Deborah Seligsohn)表示,美中雙方必須弄清楚如何在既是共事者、又是競爭者的情況下展開運作和接觸。
報導指出,「美中科技合作協定」的支持者和批評者都認為,該協定沒有跟上兩國關係變化,和兩國各自的戰略優先事項。
批評者表示,在人工智慧(AI)和量子計算等領域,需要更明確區分軍用和民用。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等清潔技術領域,兩國的貿易緊張關係也日益加劇。
儘管美國對科學和技術採取更加開放的態度有利於創新,但批評者認為,這也令美國未能制定合作的戰略方針,阻止中國在關鍵領域獲得至關重要的能力。而中國已更有意識地從事優先領域的研究。
2023年中國修訂了反間諜法,加強對海量數據的控制,並重新劃定了合法資訊收集的範圍。中國政府後來澄清說,該法並不針對學術研究。
另一方面,美國要求進一步明確數據的獲取、所有權和共享。美國可被公開使用的數據量遠多於中國,中國往往只允許特定項目使用特定數據集。(編輯:陳鎧妤/楊昇儒)1130315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