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首個居民合作社入厝 創新模式打擊缺房炒房

巴黎首個居民合作社入厝 創新模式打擊缺房炒房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31日專電)法國面臨社會住宅不足問題,巴黎第一個以居民合作社模式建成的社會住宅近日落成。居民自建公寓,享有60年使用權,住戶艾爾莎告訴中央社,房租低於市價,且居民彼此互助,生活從此改變。

巴黎20區一棟嶄新的大樓,居民4月中開始陸續進駐。外觀看來和鄰近樓房差不多,但走近一看,卻發現與一般居住大廈不一樣的小巧思。

公寓一樓大廳有腳踏車停車間、公寓打掃排班表、訊息單、捐物箱、公寓行事曆等,讓人立即感受到住戶彼此連結的親密感。

這棟8層樓高的大廈住著17戶人家,是巴黎首個以「居民合作社」(coopérative d'habitants)模式開發建造的公寓大樓。

如許多已開發國家,法國長期缺乏社會住宅。根據「居住社會聯盟」(USH)今年1月的報告,2023年共有260萬戶民眾正等待社會住宅,比前一年增加7.5%,而社會住宅建造則降到歷史新低。

2014年,法國通過旨在簡化與更新法規與住房市場的「獲取住房與創新都市化法」(Alur),為了鼓勵發展創新且透明的住宅取得方式,更開了法規大門,允許「參與式居住」(Habitat participatif)與「輕型可拆式住宅」(Habitat léger et démontable)。

2014年,巴黎市政府公開招標,希望以居民合作社方式在三塊土地上興建社會住宅。幾位原本就有此計畫的好友召集親友,共同成立Utop協會得標。

面對500多萬歐元(約新台幣1億7820萬元)的購地與興建費,Utop協會與社會住宅出租機構Coopimmo達成協議,後者出面購地整地,以60年為期低率借貸給Utop協會,並與Utop協會簽訂建築合約。

●互助合作社宅 人人都住得起

非政府組織「居住與人道」協會(Habitat et Humanisme)也加入合作,預先繳交3間公寓的60年使用費,保留給單親家庭等弱勢族群,也讓Utop協會有足夠的啟動資金。

建造之初,所有Utop協會參與者須投入近3000歐元的合作社社會分攤費,居民搬離時都可拿回這筆費用。

Utop協會只要承擔建造費用及繳付每月優惠貸款,大樓租戶每月租金也比該區平均租金低了許多。60年後,Coopimmo將是大樓擁有者,而房子會保持為社會住宅。

住戶艾爾莎(Elsa)告訴中央社,目的是打擊炒房,確保房價不會隨意飆升,且他們不想買房,而是尋找租房模式。

Utop協會裡的公寓都是保留給收入不超過特定門檻者,且租戶的房租計算方式會因收入區間而異。

租戶個人並不享有公寓的所有權,而是有60年的使用權。這樣的模式開始在法國散播,根據法國居民合作社聯盟,全法目前有超過90個計畫。

Utop協會從房屋設計到建設住戶全部自己來,並和一位已有參與式居住設計經驗的建築師合作,讓他帶領居民從自身需求共同發想大樓樣貌,前後共花了10年時間。

艾爾莎指出,因這是巴黎第一個居民合作社公寓,因此花了許多時間進行招標,並與巴黎市政府尋找適合的法規、框架,加上中間又遇到COVID-19疫情停工,同時導致承包商倒閉等曲折經歷,「一般來說,參與式居住計畫大約花費5到7年」。

因此艾爾莎認為唯一較困難的地方,「就是要有耐心,會花時間,我們幾度也差點放棄」。建造之初就有許多居民會議,一切採共識決,打破決策階級,「但保持希望與渴望,就能達成」。

●當我們住一起 邁向幸福之路

艾爾莎說,在法國,尤其是巴黎,社會住宅的需求非常高,若可由民間發起這樣的計畫,應能解決部分問題。

不過居民合作社模式的推廣,除了民間協力外,也需政策協助。聯盟主席夏多維奧(Christiane Châteauvieux)向巴黎人報(Le Parisien)表示,「大城市很難找到土地,必須由政策來鼓勵這樣的居住模式」。

艾爾莎也同意政策的重要性,指出政府通過法規認可參與式居住,巴黎市政府也進行招標,並以優惠稅率出售土地。她告訴中央社,有許多單位接洽Utop協會,詢問合作社運作模式,「我們建立了整份報告、分享經驗,讓接下來想要有同樣計畫的單位更容易啟動,也參與了不少建築研討會」。

「希望這樣的模式在更多城市、國家發展,讓人們不一定要很有錢才能在巴黎這樣的大城市居住」,艾爾莎笑著說。

合作式社會住宅的另一目的也是要讓居民共享資源,包括書、工具或吸塵器等家用電器都可以共用,不僅省錢,也節省收納空間。

生活中也能彼此協助,例如輪流到學校接孩子放學。此外,還有大樓團結零用金,每戶每個月捐5到15歐元,協助有困難的家庭支付房租。

講到居民合作社的最大優點,艾爾莎非常開心能「共同生活」。她說:「知道能彼此依靠,分享缺少的工具、資源,下班在樓頂相約喝一杯聊聊天。才住2個月,我就感受到生活大幅改變。」(編輯:張芷瑄/韋樞)113073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