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缺口難填 2022年中國地方政府賣地收入減3成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0日電)中國房地產市場積弱,影響地方政府財政。據統計,去年中國地方政府賣地總收入為人民幣4.73兆元(約新台幣21.2兆),年減約3成。經濟趨緩、防疫支出大增情形下無法開源,財政缺口雪上加霜。

受到疫情封控、房地產監管等政策影響,中國去年的經濟情勢呈現疲軟態勢,即便官方接連祭出振興措施試圖保經濟,然而諸多的政策例如降費、減稅,反而令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大減,負擔加重。

屋漏偏逢連夜雨,原本被地方政府視為重要財政收入來源的「土地出讓收入」,去年同樣面臨雪崩式衰退。支出遠超預期而收入不如預期,地方財政的黑洞越來越大。

據第一財經報導,中國房地產分析機構「克而瑞」近日發布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一年間,中國的國有土地出讓成交總金額為人民幣4.73兆元,較2021年同期衰退約31%,金額也創近5年最低。

報導提到,出讓土地的收入成為了地方政府極為依賴的收入,根據財政部的資料顯示,在過去10年間,土地出讓收入占地方財政總收入的比例約落在3到4成間,2020年一度達到43.59%,2021年雖然下降至41.81%,仍在4成以上。

進一步以地區分析,東部經濟發達、人口持續流入、土地市場需求旺盛的地區,土地出讓收入較高;而西部和東北地區土地市場不夠活躍,土地出讓收入相對較低,更依賴中央轉移支付。

在土地財政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的同時,土地出讓收入卻面臨下滑的事實。房地產研究機構中指研究院土地事業部負責人張凱在報導中提到,「擔憂爛尾」、「房價上漲預期轉弱」與「收入預期悲觀」等3項因素影響,新房市場規模明顯縮小,導致房企拿地的積極性下降。

為了創造房地產市場熱絡的情形,不少地方政府透過有國資背景的開發商,或是政府支持的城投公司參與競標,收購政府出讓的土地,藉此填補私營開發商留下的缺口。

報導提到,不少城市的城投企業拿地金額占比超過5成,在瀋陽、無錫等地的城投企業投入金額超過9成。

然而,把錢從左手交給右手,雖然可以創造市場熱絡,但實際上對於地方財政並沒有助益,甚至有分析師警告,這種行為會增加額外借貸成本並對經濟造成負面衝擊。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在報導中提到,無論是土地供給還是需求,未來都將呈現下降趨勢,將直接影響土地財政的永續性,因此「構建地方穩定的財政來源極為重要,開徵房地產稅是大勢所趨。」(編輯:吳柏緯/張淑伶)11201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