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槍擊驚魂記 跑新聞沒想過的心底陰影

中央社

特派專欄(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4日專電)派駐美國4年多,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哪裡又發生大規模槍擊事件。剛開始讀到這些報導,總是感到震驚又帶著不解。但久而久之,自己似乎跟其他人一樣,麻痺之後變得習以為常。

令人同情的受害者故事、凶手為何如此瘋狂、誰又成了挺身而出的地方英雄,似乎是槍擊新聞的基本配備,再加上突然像宗教家一樣演講的政治人物,悲天憫人關懷社區之後,宣言要加強管制槍枝。

這樣的戲碼一再重演,頻率多到幾乎沒有美國人相信,這個問題會有解決的一天。對我而言,這些持槍濫射的新聞好像是公路上的廣告看板,你知道它總是會出現,但不會停下腳步多看幾眼。

不過這個農曆春節,在我幾乎每天到事發地點,採訪蒙特瑞公園市(Monterey Park)舞廳槍擊之後,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大規模槍擊事件離我這麼近。

即便記者身分讓我保持一定距離感,但不知不覺之間,那種歷經重大災害過後才有的心理陰影,好像悄悄影響我的生活。

從大年初一開始,一連幾天去槍擊案現場,只想盡我所能做好採訪工作,蒐集來自警方、受害者家屬與相關當事人的說法,搭配社區對這個事件的回應與紀念活動。

大部分的時間,我的手機和電腦一直不斷追蹤案情最新發展。跑新聞讓我忙著問別人有什麼感覺,卻忘了問問自己有什麼感覺。

好心的台灣友人提醒,去了凶案現場之後,最好到人多的商場繞一繞再回家。原本對習俗沒有概念的我,一開始還有點抗拒,覺得自己沒問題。

但幾天下來,混雜著疲勞、震驚與哀傷的情緒好像一直悶在胸口,有點喘不過氣來的感覺。我才意識到,自己默默承受一些心理壓力在身上。

無論做為記者或在地居民,面對這樣的重大槍擊案而且發生在年節氣氛最濃厚的除夕夜,應該沒有人可以做好心理準備。

跟美國友人聊天,話題原本圍繞在槍枝問題在美國如何錯綜複雜,但到了交談尾聲,對方問候「你心裡還好嗎?感覺如何?」這簡單的關懷似乎觸動心弦。

這好像是美國人歷經了這麼多槍擊案之後,對槍枝改革悲觀與失望之餘,在民間累積的一種保持強韌的心理機制。

友人分享,既然這個國家對槍的執迷不是一夕之間可以改變,那麼如何整理情緒,不要讓這些瘋狂的事情毀了生活,努力不要帶著擔心、害怕或悲傷的情緒走下去,變成槍擊過後當地居民的重要課題。

就像我訪問到的一位當地高中老師,在槍擊案隔天就跟我說,她已經準備好在課堂上,幫助學生面對長輩過世的傷痛。

槍擊案發生隔天,執法單位與地方政府忙著緝凶、追查案情之外,更是迅速地成立了受害者協助中心,提供案發現場的倖存者或是受到心理衝擊的當地居民一個專業的心理諮商管道。

案發沒幾天,事發現場的停車場聚集了數百人,集會主題除了追思罹難者之外,有人拿著麥克風帶著群眾深呼吸,釋放槍擊案之後累積在心上的恐懼不安、悲傷不捨,互相鼓勵要把日子好好過下去。(編輯:林憬屏)1120205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