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監管鬆綁當作救經濟強心針 中國道阻且長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吳柏緯特稿)面臨衰敗的經濟情勢,中國不得不鬆綁嚴厲的房地產業監管政策。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各項銷售數字與宏觀經濟數據均顯示,中國盼藉房市振興帶動經濟成長的盤算,道阻且長。

中國2022年的經濟成長率不多不少剛好達成「保3」目標,但是相較於去年初官方喊出的5.5%,幾乎腰斬。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畢竟中國經濟不振「有目共睹」,無法達標恐怕是目標喊出之時就心照不宣的結果。

中國經濟不振的原因,除了不斷強調的「國際情勢」與「疫情反覆反彈」,究其根本,仍是來自中國本身的清零政策,嚴格的防疫措施重創民生消費,也影響工業生產活動;另一方面,就是過去數年間遍地烽火的多領域監管,從網路科技、金融、補教與房地產,弄得人心惶惶。

三道紅線監管重拳揮向房地產業,是其中之最。或許三道紅線的立意良好,但官方沒想到是影響超乎預期,影響甚鉅,特別是在經濟因為疫情而大受打擊的情形之下,房地產市場熄火、企業接連暴雷,雪上加霜。

官方沒明說,但終究明白,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房地產企業在官方的默許甚至是鼓勵下,憑藉著高槓桿,徘徊於借款、買地、蓋房、回款、還債的循環中。用小錢做大生意,看似命懸一線,卻能有效帶動中國的經濟發展。

但這是一頭碩大的白犀牛,逼得中國主政者年前揮出三道紅線監管重拳,如今迫於形勢,只能再次賦予房地產業「經濟火車頭」的重任。

去年起,大規模鬆綁房地產監管政策,成了從北京中央到地方政府著力的重點項目,藉此拉抬因為過度防疫、三道紅線監管政策而受挫的經濟情勢。

於是,小到住房補貼、稅務減免,大到貸款開綠燈,各地政府彷彿進入另外一場「競賽」,費用減免幅度多大、補貼金額多高、貸款審核速度多快,都成了重要政績。於此同時,「保交樓」也成了績效指標(KPI),政府樂於扮演為消費者主持公道的角色。

當年中央一聲令下,各地方政府、金融機構扭緊水龍頭,使得房地產企業的資金流動陷入一灘死水,如今則大力轉開旋鈕,盼大量活水沖入其中。

然而現實卻是遠水難救近火,房地產企業身陷債務泥淖,光是想著怎麼處理眼前的債務恐怕就已經焦頭爛額了,同時爛尾樓與投資風險層出不窮,令購房者、投資人的信心喪失。

平心而論,相較於最為緊縮的時刻,政策吹春風的「強心針」當然對於刺激經濟有助益,只是經濟振興不如防疫政策,經濟的變化不會發生在一朝一夕,失去動力的火車頭要再次啟動,絕非易事。

中國需要的是對症下藥,無論是健全的金融制度、穩定的市場與充足的信心,這些穩定的燃料才是行穩致遠的不二法門,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句話或一個命令而已。(編輯:朱建陵/唐佩君)11202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