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特派專欄(中央社記者吳柏緯上海26日電)中國自去年底無預警解封後,經歷大規模傳染,接著逐漸復常,如今走在上海街頭已沒有太多的人戴口罩,彷彿回到疫情之前的生活。和日常一併歸來的還有熟悉的採訪模式,在疫情期間「接種疫苗」、「提前隔離」等限制,過去2、3個月也漸漸消失,原本用各式防疫理由婉拒採訪、不辦活動的單位,如今都殷勤的以「人來就好」提出邀約。
今年2月下旬,中央社記者前往江蘇省採訪,從事前聯繫、準備,到真正出發並抵達目的地,以至於完成採訪工作,完全可以「順暢無阻」四個字形容。這也幾乎是睽違近3年後,第一次可以如此「說走就走」的採訪。
回憶起去年下半年,上海剛從長達兩個月的封城期間走出來,中國仍然採取了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時,正好有一個採訪工作必須前往廈門。當時依據相關規定,向採訪單位預先提交了各式的相關證明文件與資料,同時在上海也做了檢測。
然而實際搭乘高鐵並抵達廈門之後,在出站通關的時候卻因為出發地是「上海」,而且當時上海仍持續有零星病例,且部分地區仍維持封控,因此在出高鐵站的時候仍被站務人員攔下並詢問,前後耗費了10多分鐘才順利出站。
過往疫情期間,採訪遇到的困難並不只是因為疫情而被限制的「移動」,就連在上海本地採訪都會遇到不少挑戰,其中之一是疫苗認定。
事實上,疫情期間記者多次往返於台灣與上海,在台灣陸續完成了3劑疫苗接種,然而中國對於疫苗的認定是「中國國產疫苗」,因此在過去兩年間也不止一次因為沒有辦法提出「接種兩劑中國國產疫苗」的證明,在申請活動採訪時吃了閉門羹。
當時也有活動的媒體聯絡人向記者表示,會議規定的就是國藥或科興等中國的疫苗,「你打其他的疫苗在我們這等於就是沒有用」。
前一陣子和另外一名同樣在上海駐點的外媒記者聊起這樣的情形時,他提到,由於在疫情爆發不久後就前來上海赴任,當時疫苗還不是那麼普遍,因此並沒有在自己的國家注射疫苗。然而,隨著疫苗開發,中國的疫苗接種率逐漸上升,後來不少採訪活動都要求須接種兩劑中國國產疫苗,為了能夠完成工作,因此選擇在中國接種了兩劑疫苗。
採訪卡關,很多時候遇到困境的不只是記者而已,負責和記者聯繫、安排記者會的企業公關或行銷人員,同樣因為採訪模式的變化而受到影響。
「之前辦了一場發布會,要請記者來現場採訪,但是公司領導說要防疫所以不但確認疫苗接種的情形,還要做核酸,更要前一天先到酒店隔離。這如果是大型會議或許還有可能,但是只是一場發布會,但我也不能和領導說不行,還是去聯繫記者了,想當然是沒有人願意來,而我也挨罵了。」在上海一間跨國消費品企業行銷部門工作的小陶告訴記者,那段時間真的很難熬,防控要做但是線下活動又不能沒有人,真的很兩難。
她說,後來不少記者就只要新聞資料或是要求開直播,來現場的人少,這時公司高層又會不開心,認為是這些窗口沒有聯繫好、沒有做好和媒體的關係。
去年底中國鬆綁後沒幾天,小陶就「陽」了,在家裡休息了將近2週。她提到,當時反而有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因為確信等高峰過去,之後的發布會與實體活動就會恢復正常了。
事實證明,當時她的預測沒有錯,現在公司辦的實體活動除了形式上提交健康申報,在室內要戴口罩之外,已經基本上和疫情前無異。
以整個上海為例,近期記者接獲多個大型展會的報名通知,已經不需要提供疫苗接種與核酸陰性證明;此外也有一些採訪單位聯繫採訪事宜並詢問意願時強調「不用特別準備,只要人到就好」。
雖然在中國的採訪工作仍有不少規範與限制,有時候申請了也不見得能夠獲准採訪。然而至少過去一段時間因為防疫而加諸的管制措施逐漸解除,讓進入部分場合、抵達某些地方的難度下降了不少。
對於在上海的駐點記者來說,歸來的不只「煙火氣」,還有習慣的工作日常。(編輯:周慧盈)112032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