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基輔8日綜合外電報導)西方幫助烏克蘭反擊俄羅斯入侵的機密文件在社群媒體流傳,最新發現是攸關美國國安的中東及印太地區情報也有外洩,烏克蘭正尋求補救措施,美國正進行調查,並指控是俄方所為。
●美軍與北約援烏計畫疑外洩 烏克蘭尋求補救措施
媒體稍早報導,一份詳細說明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幫助烏克蘭計劃反擊俄羅斯入侵的機密文件在社群媒體流傳;烏克蘭領導階層7日討論防止軍事資料外洩的方法。
「紐約時報」最前報導,美國高級官員表示,機密戰爭文件本週在推特(Twitter)與Telegram上流傳。截至2022年6月,Telegram突破全球7億名每月活躍用戶,在俄國使用廣泛。
一名烏克蘭官員告訴路透社,這些文件含有「大量假消息」,社群媒體上的發文看起來像是俄羅斯發起的假消息行動,目的是散播對烏方攻勢的質疑。烏克蘭若要反攻,將亟需西方先進武器。
烏克蘭總統府顧問波多利雅科(Mykhailo Podolyak)在聲明中說:「這些只是俄羅斯情報部門玩弄的行動遊戲標準要素,僅此而已。」克里姆林宮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援烏反攻機密外洩 美官員:疑俄國或親俄分子所為
美國官員7日表示,社群媒體上的幾份外流美國協助烏克蘭反攻的機密軍事文件,幕後很可能是俄方人員或親俄分子所為。外流文件讓外界可一窺截至1個月前的俄烏戰爭概況。
3名美方官員告訴路透社,這些文件看來遭到竄改,低報俄軍傷亡人數;不過3人說他們的評估並非正式性質,也與洩密本身的調查無關。鑑於這起事件的敏感性,3人不願具名,也不討論任何細節。
這類敏感文件外洩情事相當不尋常。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辛赫(Sabrina Singh)說:「我們獲悉社群媒體上貼文的相關報導,本部正在檢討此事。」
美國司法部也表示正調查這起洩密案。中央情報局(CIA)發言人表示,中情局也得知網上流傳的相關貼文,正在進行調查。
●不只援烏反攻計畫外洩 美國中東印太情報也被翻拍
美國五角大廈正調查西方援助烏克蘭反攻的機密計畫外流到網上,7日發現洩漏範圍不只俄烏戰爭,還有中東、印太等攸關美國國安的議題,恐為多年來最嚴重情報破口事件。
分析圈指目前已知的機密外洩規模約達100多份文件,且不乏敏感性極高資料。美方一名高階情報官員稱這次洩密事件堪稱「五眼聯盟的惡夢」。五眼聯盟是美、英、澳洲、紐西蘭與加拿大5國共享情報的機制。
新一批外洩文件是7日出現於推特(Twitter)和其他網站,其中一張日期為今年2月23日的投影片還標註Secret/NoForn字樣,代表這是美國不與外國分享的情資。拜登政府日前才連忙徹查涉及援烏反攻計畫疑外洩,當中包含對烏克蘭搖搖欲墜防空能力的評估。
美國司法部表示他們也已啟動調查並與五角大廈密切聯繫,此外不願多作說明。
●俄變節官員爆蒲亭極怕死 不用手機網路搭秘密火車
一名去年變節的俄羅斯高層安全官員接受專訪,罕見透露俄國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偏執的生活型態,證實蒲亭有秘密火車網、不用手機也不上網,以及執行嚴格的防疫隔離措施。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負責保護俄羅斯最高級別官員的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O)前隊長卡拉庫洛夫(Gleb Karakulov)表示,這些措施目的是在掩蓋俄國總統蒲亭的下落。他稱蒲亭「病態地擔憂自己的生命安危」。
現年36歲的卡拉庫洛夫表示,蒲亭會搭專用列車出行,是因為這麼做「無法在任何訊息來源上被追蹤,這是為了隱匿行蹤」。
一名去年變節的俄羅斯高層安全官員接受專訪,罕見透露俄國總統蒲亭偏執的生活型態,證實蒲亭有秘密火車網、不用手機也不上網,以及執行嚴格的防疫隔離措施。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負責保護俄羅斯最高級別官員的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O)前隊長卡拉庫洛夫(Gleb Karakulov)表示,這些措施目的是在掩蓋俄國總統蒲亭的下落。他稱蒲亭「病態地擔憂自己的生命安危」。
現年36歲的卡拉庫洛夫表示,蒲亭會搭專用列車出行,是因為這麼做「無法在任何訊息來源上被追蹤,這是為了隱匿行蹤」。
●傳烏克蘭副外長10日訪印度 尋求人道救援
「印度人報」(The Hindu)報導,烏克蘭外交部第一副部長扎帕洛娃(Emine Dzhaparova)將於10日出訪印度,尋求人道救援以及相關設備,以修復俄羅斯入侵期間受損的能源基礎設施。
路透社報導,今年擔任20國集團(G20)輪值主席的印度,拒絕將俄烏戰爭起因歸咎於他們的老盟友俄羅斯,並在尋求外交解決方案的同時,增加對俄羅斯石油的進口量。
「印度人報」指出,扎帕洛娃是俄烏戰爭開打以來,首位訪問印度的烏克蘭政府部長級官員,她將呼籲印度向俄國總統蒲亭傳遞「堅定的和平訊息」。
報導引述外交消息來源指出:「烏克蘭已向印度要求更多人道主義援助,包括藥物、醫療設備及能源設備,用來修復在戰爭中受損的供電基礎設施,預計雙方還會討論提供相關援助。」(編輯:陳正健)112040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