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後經濟復甦挑戰多 地方債科技戰內外夾擊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李雅雯台北19日電)中國疫後經濟復甦挑戰多,對外有美中科技戰、全球升息等壓力;對內有地方債、房地產等地雷,相關問題短期削弱經濟成長動能,長期增添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障礙。

中華經濟研究院19日下午舉辦「『中國式現代化』解讀與中國大陸經濟政策路線研析」研討會,與會學者於會上作出上述表示。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長劉孟俊指出,中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後經濟復甦有多重挑戰,包括地方債務、環境污染管控、人口老齡化、對外關係不穩等問題。

他說,中國「兩會」強調推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除了應對疫後挑戰,長期是為了脫離「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生產成本持續上升,不利出口競爭,必須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疫後地緣政治加劇全球化停滯,中國經濟成長減速恐更難脫離中等收入陷阱。

劉孟俊提到,「中國式現代化」被視作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做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核心則為20大報告屢屢提到的「安全」,這也凸顯中國對於未來前景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具體落實安全則必須達成「戰略自主」。

他說明,戰略自主為避免中國過度依賴他國,重點項目除了在國防外,也擴及經濟、能源和科技。目前可以看到,其在經濟戰略自主上的具體方向有3方向:優先建立與發展中國家夥伴關係、形成「新型舉國體制」、注重國內市場發展雙循環。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說,中國官方設定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目標5%左右,相較於多數國際機構預測平均達5.3%,設定得較為保守。中國第一季經濟成長率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月份年增率僅3.5%,看起來報復性消費沒有出現。

吳佳勳指出,中國經濟成長外部挑戰有美中科技戰、全球升息、地緣政治升溫等;內部挑戰則有財政、房地產、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等問題,房地產風險和地方政府債務尤其是內部兩大挑戰。

她說,所謂「中國式現代化」可以解釋為「中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必須改變依賴外資、出口等成長模式,以內循環大市場助長內需帶動經濟成長;為了有更多內需,所以推動共同富裕,同時政策改革促成內循環。

吳佳勳並指出,中國現在也有多項政策矛盾問題,例如提出共同富裕、三次分配,在政策模糊情況下,企業營利動機會減弱;黨的介入監管,也會衝擊市場活力。

中等收入陷阱為世界銀行提出的概念,指一個國家因為某些優勢達到一定收入水準,不過卻停留在這個經濟水準,這類國家由於薪資等生產成本上升,失去出口產品競爭力,無法與低成本生產國家競爭,也未能進入高附加價值市場。(編輯:楊昇儒)1120419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