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印太專題(中央社記者林行健新德里1日專電)印度在冷戰時代實行不結盟外交政策,近年來加入美日澳的四方安全對話,與美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同時參與俄羅斯、中國主導的金磚國家與上海合作組織,有意走出自主外交路線。
1950年代,印度剛脫離英國統治獨立不久,作為發展中國家,為了在美蘇冷戰期間求生存,首任總理尼赫魯發想出不結盟(non-alignment)概念,認為印度不應插手他國爭端,除非與己身利益有關。
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也認為,在國際事務上,除非印度強到足以影響結果,否則就不應干預,這樣的思維一直影響印度的外交政策。
然而,2020年6月印度與中國關係因邊界流血衝突陷入緊張,長年依賴的安全夥伴俄羅斯又深陷俄烏戰爭的泥淖,甚至可能淪為中國小弟,外界認為印度開始與美國越走越近,包括參與諸多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事演習,以及與美國共同研發國防設備。
印度是否已拋棄不結盟政策而向美國靠攏?印度智庫「中國分析及策略中心」(Centre for China Analysis and Strategy)研究員夏海娜(Namrata Hasija)不這麼認為。
夏海娜向中央社表示,印度與美國走得近,不代表印度改變外交政策。她強調:「當符合印度的利益時,印度可以靠美國近一點,但印度不是美國的盟友,我們有自主外交政策。」
夏海娜說,印度加入「四方安全對話」(Quad)只是為了聯手限制中國,「這是理念相近國家之間的夥伴關係,而非像北約一樣的結盟」。
曾在台灣留學的夏海娜補充,當全世界都在談論台灣時,很少人注意到中國早就對印度下手,包括2017年的洞朗(Doklam)對峙、2020年的加萬谷(Galwan Valley)衝突、以及2022年12月的揚子(Yangtse)交火,在俄羅斯國力被削弱之際,印度需要新的戰略夥伴,美國正是印度當下所需(need of the hour)。
也有人觀察到,印度對中國的態度近來似乎軟化,隔空對嗆情況減少,中國外交部長秦剛與國防部長李尚福分別到印度參加20國集團(G20)和上海合作組織(SCO)會議。是否意味印度也開始在美中之間擺盪?
印度弗萊明大學(Flame University)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劉奇峰向中央社表示,印度沒有在美中之間擺盪,印度最近在大局上沒有直接挑戰中國,主因是印度現為G20輪值主席國,不想挑起不必要紛爭,以免影響G20會議與計畫的順暢進行。
他認為,印度對中國並沒有實質上的讓步,且印度與美國的軍事交流、後勤補給與情報共享等合作,都在持續低調進行中,印度參與Quad的態度也更加堅定。
隨著國際情勢從冷戰的兩大陣營轉向多極化,以及印度國力上升,印度政府近年逐漸以「自主外交」取代「不結盟」,但俄烏戰爭爆發後印度不選邊的作法,仍可看出強烈的「不結盟」影子。
劉奇峰最近在課堂上出了一道模擬題,題目是「中國若攻東沙島,印度該怎麼做」,結果有一組學生的解決方案是不能讓美國使用印度機場,應勸說周邊小國提供機場給美國使用。這顯示「不結盟」思維在印度人心中根深柢固,「不得罪任何一方,這是印度人的性格」。
也因此,印度同時加入俄羅斯與中國主導的金磚五國(Brics)、上海合作組織,以及美國為首的「四方安全對話」,並在與美國進行聯合軍演後,轉頭增購俄羅斯石油、宣布與俄羅斯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就不那麼令人意外。
知情人士透露,是否維持不結盟或不選邊的策略,印度政府內部已展開辯論,有一派認為現行外交策略短視近利,恐傷印度長遠利益,另一派則認為印度還不夠強,仍應廣結善緣、明哲保身,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留待時間來驗證。(編輯:張芷瑄/郭中翰)1120601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