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周慧盈北京27日電)中國經濟在疫情後復甦未如預期,外界紛找原因,有學者認為,中國宏觀經濟治理思路要改變,「激勵要搞對」,從防過熱轉為「防過冷」,並給出定心丸,想方設法鼓勵民企繼續投資。
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稍早前在第45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針對中國經濟治理表示,「防過冷」是新時期中國宏觀經濟治理基礎性任務。
據陸媒觀察者網,李稻葵說,過去幾年乃至於過去10年,「中國經濟表現都是偏冷的」,因為國家治理更加有序、高效,防止了經濟出現大起大落。但規範有序帶來了經濟過冷的負作用。經濟過冷是指實際經濟運行速度低於潛在的經濟成長速度。
李稻葵分析,經濟潛在成長速度包括儲蓄率、生產效率和人力資源3個要素。中國的儲蓄率高,「保守估計居民存款總額占GDP的比例是35%」,高額的儲蓄率為投資提供了充分基礎。
至於生產效率則靠研發,中國研發能力與數十年前相比大為提高;而人力資源上,雖然「人口總量可能見頂了」,但是人力資源總量是人口素質(包括健康及教育程度)的社會勞動時間儲備總和。測算發現,若以2020年為比較基準年,將人力資源總量換算成人口當量,2050年中國人力資源總量將從2020年的14.2億人升至16.4億人,增約15.4%,「人力資源總量還在上升」。
這位學者認為,由此可知,「我們的經濟增長潛力是有的」,但中國經濟增長實際速度低於潛在增長速度,2010至2019年,經濟增速逐年下滑,平均每年降0.33%,根本原因就是在國家治理能力日益強大的同時,為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導致了宏觀經濟的收縮,經濟運行容易過冷。
李稻葵呼籲,「現在開始,經濟工作包括宏觀經濟治理工作的思路要變,要從過去防過熱變成防過冷。這個慣性的思維要改變,各種工作思維都隨之改變」,包括抑制消費的思維和作法。
他說,抑制消費的各種政策問題若不解決,中國經濟長期過冷,而長期運行在經濟成長潛力之下,就會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因為經濟長期過冷,失業還會加重,社會穩定將遭遇挑戰;科技研發動力將下降,科技進步也會放緩。
此外,經濟若長期過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軍隊的裝備能力提升都會放緩,中國趕超世界經濟發達國家的趨勢也可能逆轉,「這恐怕是一個基礎性、長期的風險,必須高度重視」。
要真正落實促消費政策,作法之一包括儘快推出有助恢復消費的政策,李稻葵提到,例如可在支付環節提供補貼,如此有助民眾恢復消費信心,上海在這方面已展開行動,「拿出了(人民幣)10個億,對消費者進行補貼」,研究顯示,「10億的政府支出,拉動了40億的消費」。
另外「要想方設法鼓勵民營企業繼續投資」。李稻葵認為,中國政府要明確民營經濟的政治地位,不僅要講「毫不動搖發展國有經濟,毫不動搖地發展民營經濟」等兩個毫不動搖,「而且要從根子上講,民營經濟和國有企業一樣,也是執政黨長期執政的經濟基礎」,這樣可從根本上給民營企業家吃下定心丸。(編輯:邱國強)1120627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