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承認經濟困難 專家點名低通膨惡果危險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5日電)中共承認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一項報告示警,下半年應重視低通膨陷阱;專家表示,中國核心通膨持續低於1%很危險,帶來的惡果絲毫不亞於惡性高通膨。

中共中央政治局24日召開會議討論經濟形勢及部署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及企業經營困難。

會議提到,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

中國經濟網今天報導,「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24日發布最新報告,直指下半年應充分重視「低通膨陷阱」、城投債和大型房企風險可能進一步暴露引發的金融市場動盪、外需回落疊加內需不振誘發的超預期衝擊等風險。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是中國具影響力的金融專業智庫平台。

這份名為「走出需求不足和低通脹——基於美日歐三段歷史的回顧與啟示」報告指出,總需求不足仍是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接下來應盡快釋放明確的穩增長訊號,並給出相對明確的政策目標,避免預期「脫錨」。

這份報告透過回顧美國大蕭條(1929至1933年)、日本(1998至2012年)和歐元區(2014至2016年)低通膨的三段歷史經驗,總結需求不足和低通膨的原因以及走出的政策啟示。

報告指出,當前收入分配惡化難以解釋需求不足和低通膨,包括外部衝擊、市場失靈和逆周期政策失靈對於完整解釋需求不足缺一不可;且嚴重的需求不足和低通膨難以憑藉市場自發力量治癒。

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表示,核心通膨持續低於2%不太好,持續低於1%很低迷、很危險,持續低於0%則很糟糕;且壞的低通膨帶來的惡果絲毫不遜色於惡性高通膨。

張斌指出,無論低通膨的原因是什麼,改變的關鍵是恢復信貸增長;以美國為例,憑藉暫停金本位和恢復銀行運行走出了大蕭條,日本和歐元區也都是憑藉寬鬆貨幣政策走出需求不足和低通膨。

張斌說,一旦走出低通膨,宏觀經濟指標將有全面改善:貨幣和信貸增速顯著回升,資產價格顯著回升,企業投資顯著提高,居民收入和就業市場改善,政府收入上升。

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10日公告6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去年同期持平,等於通膨率下降至零,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定義,CPI年增率連續2季負成長,技術定義上符合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對總體經濟的衝擊在於預期物價走跌,可能導致消費者不消費、生產者不生產、採購經理人不採購等狀況,經濟活動無限期遞延,經濟成長因而停滯。(編輯:唐佩君/吳柏緯)1120725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