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準網紅效益 兩岸聯合採訪台青自媒體參一腳

看準網紅效益 兩岸聯合採訪台青自媒體參一腳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周慧盈北京25日電)2023年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昨天落幕,此行有兩名台青自媒體人也受邀參加。由於兩人都擁有可觀的粉絲,主辦單位預期能更大發揮這項採訪活動對內和對外的傳播成效。

「兩岸記者聯合採訪」由中國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和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共同主辦,始於兩岸關係轉折點的1992年,並自2000年形成一年一次的年度性活動,基本以兩岸紙媒、電子等傳統媒體為主體。隨著傳播方式的日新月異,近年來自媒體也開始參與其中。

今年採訪以甘肅為主題,16至24日從省會蘭州開始,一路向西行經武威、金昌、張掖、嘉裕關、酒泉等河西走廊城市,終點站為著名歷史文化遺跡莫高窟所在的敦煌市。

在一個多星期的密集行程和舟車勞頓下,來自台灣、27歲的李宣似乎精力未減,一邊拍攝、一邊手舞足踏地對著自拍鏡頭解說著眼前一切。先前在張掖山丹馬場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時,李宣說自己的快門一刻沒有停過, 「回去不僅會將在山丹馬場的見聞分享給身邊的小夥伴,也會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給所有想要獲得心靈舒暢的人們」。

據了解,李宣今年初加入「蕃茄紅了」新媒體團隊,團隊的願景是透過影音記錄兩岸點點滴滴,讓更多台灣民眾了解中國大陸,目前在YouTube的訂閱數是5.94萬,在陸媒今日頭條的粉絲數是13萬。

李宣告訴中央社,甘肅採訪的影片回台後才會製播。雖然如此,李宣活潑、鮮明的風格已讓採訪團不少成員翹首等待她的作品。

李宣說:「不管是台灣或大陸青年,平時都較少有機會和時間走一趟西北,不能去到的地方太多了,希望透過我的鏡頭讓兩岸年輕人看到平常生活之外的另外一塊」。

另一位台青、25歲的林惟綱小學一年級開始隨父母定居廣東東莞,在抖音、小紅書等中國大陸社群媒體都有經營帳號,總訂閱數約10萬,其中約7成是大陸網友、3成為台灣年輕族群。

如同李宣,甘肅採訪期間,林惟綱也是各家陸媒採訪的重點對象。在首站蘭州,他告訴官媒新華社,「印象中,大陸西部相比東部發展相對滯後,但今天在黃河兩岸看到那麼多高樓大廈,見到那麼美麗的夜景,真正感到眼見為實,實地走訪才能感受到大陸西部發展有多麼快」。

據表示,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出現台青身影一開始是部分參加中國大陸扶貧計畫的台灣青年主動表達參加意願,並在近年「順勢而為」漸成慣例。

另一方面,相較於傳統媒體,台青自媒體或網紅對兩岸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擴散力和影響力可能更大、更即時,「傳統媒體採訪回去之後可能一個月才看得到報導,但是新媒體就完全不同」,因此,從受眾和報導效率來說都值得嘗試。

兩岸記者聯合採訪至今走遍中國大陸大江南北,今年共有23家、來自兩岸三地媒體的40餘名記者、編輯及媒體高層參加,採訪議題包含經濟、農業、生態、科技、歷史文化和旅遊多個面向。

其中,在偏遠的武威市古浪縣,兩岸媒體造訪了台灣獨資的正文菌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之一的錢建華說,當年隨英業達副董溫世仁到當地考察,因緣際會留了下來。在當地政府協助下,正文菌業自2019年成立以來發展迅速,去年全年銷售額人民幣800萬元,雇用周邊貧困勞動力平均每天50人,最多時可達每天百人以上,為周邊貧困戶帶來每月不低於3000元的收入。

在「因企設市」、因盛產鎳而有「中國鎳都」之稱的金川市,採訪團走進中國最大鎳鈷生產基地和鉑族金屬提煉中心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張掖市民樂縣超越發展農業有限公司,媒體看到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戈壁荒灘上智慧溫室栽培出的「串蕃茄」,也領略了可追溯自西漢時代的山丹馬場以及色彩炫麗的丹霞地貌。

本次聯合採訪約1100公里行程中,敦煌是最後一站,兩岸媒體先後參觀了一古一今的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太陽能發電產業園。

其中的敦煌首航節能100兆瓦塔式光熱發電站吸引了眾人目光。據介紹,這座由260公尺高的集熱塔及1萬2000凹面鏡組成的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可24小時連續發電,年設計發電量達3.9億千瓦(時),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35萬噸,釋放相當於1萬畝(約667公頃)森林的環保效益。

對於選擇甘肅作為今年兩岸記者聯合採訪的地點,新任國台辦發言人、新聞局副局長陳斌華在採訪啟動時表示,希望透過媒體的報導讓台灣民眾看到「一個發展、多元、進步和真實的大陸,甘肅省就是這樣的縮影」。(編輯:邱國強)1120725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