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0日電)華盛頓郵報今天發表文章指出,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強權面臨的最大經濟問題截然相反。美國是通貨膨脹,中國是通貨緊縮;美國就業市場出奇地強勁,中國卻面臨巨大失業問題;兩國今年經濟成長率倒可能相當,中國3%,美國2.5%。
文章並指出,中國經濟現狀在全球是例外,而不是美國,值得密切關注。畢竟,中國的任何動盪,可能在全球引發意想不到的經濟和政治後果。對美國而言,這很可能是擊敗這個經濟競爭對手的機會。至少,中國在經濟上超越美國的夢想,可能會因此永遠被延遲。
這篇題為「中國物價下跌是比美國通貨膨脹更嚴重的問題」的文章指出,美中是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經濟強權,但兩國面臨的最大經濟問題截然相反。
文章提到,美國過去18個月一直努力因應不斷上漲的消費者物價,儘管試圖放緩支出,但通脹率仍遠高於聯準會(FED)2%的目標;相形之下,中國面臨的是通貨緊縮,根據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消費者物價已接連經歷了幾個月的停滯。
另一個截然相反的是就業。美國就業市場出奇地強勁,就業機會遠多於失業人口;但中國卻面臨著巨大的失業問題,6月份16至24歲人群的失業率超過21%創下新高,一些專家認為實際數字可能更高。
美中兩國相似之處則是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文章指出,中國官方訂定的2023年目標是5%,且是以「動態清零」嚴重衝擊的2022年為基準。但彭博社經濟學家認為,中國今年正常情況下的經濟成長率更可能只有3%。而摩根大通估計美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是2.5%,兩國數字相差不大。
文章並指出,從全球層面來看,中國是例外,而不是美國。美國的通膨和就業強勁,幾乎在所有主要經濟體中都有顯現。而對中國這個疫情前曾是全球經濟成長驅動力的國家來說,較慢的成長率遠遠地偏離了軌道,且出現了更多令人擔憂的跡象,包括國際貿易額下降、政府債務不斷上升,以及國內房地產投資萎縮。
這篇文章提到,美國與中國的經濟問題,都是COVID-19疫情造成的,但反應卻截然不同,中國可能更嚴重。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雖然比美國和他國挽救了更多的生命,但卻突然而混亂地結束,否定了它的許多成功。同時,這個政策可能留下了更嚴重的經濟後遺症。
文章引述美國經濟政策專家波森(Adam Posen)早前在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撰文,指這種情況代表「中國經濟奇蹟的終結」,反映的是中國民眾疫後對經濟日益嚴重的焦慮,儘管利率較低但仍寧願存錢,導致通貨緊縮。而外國對中國投資大減,也與「動態清零」、經濟低迷及美中貿易戰有關。
文章指出,外界常拿如今的中國與1990年代的日本相比,但兩者不同。除了人口及經濟規模不同,日本是個運作良好的民主國家,中國卻是個獨裁國家,近年來變得更加封閉,就連外界獲取經濟數據也變得更困難,因為「通貨緊縮」一詞是官方的禁忌,「反間諜法」更使得官員們在與外部專家交談時保持謹慎。
文章引述香港東方資本(Orient Capital Research)董事總經理柯里爾(Andrew Collier)的說法指出,各國都擔心經濟放緩,加上中國總喜歡在世人面前以勇者形象示人,加上領導人特別注重形象,這三個因素放在一起,就會導致經濟非常不透明。
這篇文章最後引述波森上述撰文指出,對美國而言,中國的經濟現狀很可能是擊敗這個經濟競爭對手的機會。至少,中國在經濟上超越美國的夢想,可能會因此永遠被延遲。(編輯:邱國強/楊昇儒)11208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