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加強威脅犯台 德國經濟顧問籲趁早遠離中國

中央社

(中央社柏林20日綜合外電報導)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Experts)主席、高階經濟顧問施尼則(Monika Schnitzer)示警,中國侵犯台灣的風險「非常實際」,德國不應「天真」看待此事。

施尼則19日告訴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烏克蘭被侵略,使得德國企業喪失便宜的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引發經濟衝擊,德國必須記取教訓。

她表示,由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台灣加強文攻武嚇,西方與北京正步入一個「更加緊張的階段」。

施尼則說,「習近平過去幾年改變政治的整個方式令我憂心」;她敦促德國削減在「安全相關領域」與中國的關係。

她說:「我認為我們必須思考此事。你不會希望受困在實際衝突時刻的當下,有非常敏感的科技被掌控在可能存在衝突的國家手裡,而且我認為涉台衝突的可能性非常實際。」

「不是說不能合作,但應該更加警覺、更有意識,且不應天真。」

德國上月提出讓德國與中國關係「去風險」的計畫,德國政府強調不是在尋求「脫鉤」,而是減少一些「關鍵產業」對中國的依賴性,包括醫藥和晶片製造等。

由德國政府公布的64頁報告也警告,德國在動物用藥品、太陽能板、鋰電池等數個領域累積起「依賴性」。報告同時示警,「中國已經改變」,「基於這種情況,加上中國採取的政治決定,我們必須改變對中國的態度」。

德中貿易額2022年刷新紀錄,來到將近3000億歐元(約新台幣10兆4268億元),中國這個全球第2大經濟體連續第7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

德國龐大的汽車製造業也仰賴中國稀土礦物來生產電動車電池。

施尼則表示:「這非常棘手。現在歐洲境內正在推動擴大生產電池,但還是需要稀土,而且是從中國取得。」

德國企業也押注中國作為重要銷售市場。根據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德國最大半導體製造廠英飛凌(Infineon)營收有38%仰賴中國,BMW集團和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約1/5收入來自中國。

這位61歲學者指出,德國「太過仰賴汽車製造業」,而且「許多企業的主管不願意改變他們眼中的致勝商業模式」。

她主張,德國經濟應該從根本重組,以反映東西方政治關係緊張,還有便宜能源時代顯然已告終的事實。

施尼則說:「我們應該為能源密集產業(補貼)能源價格,讓它們留在國內,藉此盡全力保持舊有結構嗎?還是我們應該鬆手?如果你問我的個人意見,我會說我們應該對它們放手。」

德國上季經濟零成長,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德國將是今年唯一一個經濟萎縮的大國,連俄羅斯的經濟成長預料都會好過德國。施尼則說,德國經濟長期衰退的威脅,是聯邦議院(Bundestag)政治人物詢問經濟專家委員會的「頭號問題」。

然而,施尼則不接受德國再度成為歐洲病夫的想法。她說:「我擔心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拒絕改變,我們必須擁抱改變。我們如何脫離這場危機,就看現在會怎麼做。」

施尼則自2022年起領導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該組織為獨立機構,提供建議給政府等決策者。這個5人小組曾被稱為德國「五智者」(Five Wise Men),目前成員為3女2男。(譯者:楊昭彥/核稿:嚴思祺)1120820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