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中國經濟前景 官方口徑與民間情緒脫節擴大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30日電)紐約時報報導,在中國經濟衰退下,民間充分感受到蕭條的景況,但在中國政府的口中卻看不到這種衰退。許多中國人感受到的經濟現狀,與官方的描述大相逕庭,且這種認知差距正不斷擴大。

這篇以「中國經濟前景:高層說得樂觀,基層覺得悲觀」(China's Economic Outlook:Pep Talks Up Top, Gloom on the Ground)為題的報導,從居民以受薪階層為主的上海市松江區車墩鎮切入,直指當地居民及企業主看來,經濟疲軟的跡象無處不在。曾經吸引全國各地工人的工廠搬走了,還沒搬的也減薪了。

25歲的電器行老闆錢小姐表示,去年她的店裡每天大約能有20個客人上門。如今整個星期日下午,只來了1個客人,「明顯感覺到,現在人都沒錢」。她原本想在今年底結婚前買輛新車,但看到生意萎靡不振後,放棄了這個念頭。

錢小姐說,這是在「防風險」。因為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花錢,以前還可以「買買房子,投投資」,現在誰也不敢去買房,不敢輕易買大件物品。

距離幾條街的餃子店裡,老闆娘張姣娟(音譯)和丈夫薛先生正在攪拌著韭菜肉餡。夫妻倆去年本來在一家汽車配件廠上班,每人月薪在800到1000美元之間,今年春天卻降到了約550美元,低到讓原本沒打算創業的兩人,決定投入畢生積蓄的2.7萬美元(約新台幣86萬元)開店。

薛先生說,他們夫婦曾認為,只要熬過3年疫情,努力工作就一定會有希望,「結果疫情一結束,反而更糟了」,「我們發現這裡的生意也不好」。於是,兩人也削減了自己的開支,基本上不買水果,只買主食和蔬菜。

老家在安徽、在車墩工作的理髮師王愛年,並不指望這種情況會很快逆轉。他說,目前店裡的來客數只有去年的約2/3,更只有疫情前的一半。上海是人們嚮往的地方,人口一直在膨脹。但如今的車墩人口沒有膨脹,反而在消退。

當地一名33歲的服裝店老闆唐小姐說,她不關注經濟新聞,但花了很多時間瀏覽小紅書,試圖從其他服裝店老闆身上蒐集商業技巧。然而,如今這些老闆們發的大多數短片,都在哀嘆自己的生意有多糟糕。

19歲的大學生朱迅陽(譯音)暑假從外地回到車墩老家,想在當地工廠打工,結果不是薪水太低,就是工廠不要他,「試了好多次,就沒找到自己理想的」。他在父母經營的五金店內邊打手機遊戲邊說,「所以我就有點想擺爛,就開始擺了」。

報導直指,相形之下,在中國政府的口中卻看不到這種衰退。許多中國人感受到的經濟現狀,與北京中央的描述大相逕庭,且這種認知鴻溝仍不斷擴大。對許多中國百姓來說,這場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一,已經導致了普遍的悲觀和氣餒情緒,但官媒和官員仍在宣稱一切困難都是暫時的。

報導提到,中國官媒堅稱,這是「掀起認知作戰的西方政客和媒體」誇大了中國經濟的問題。中國外交部的發言人更表示,他們「最終難逃被現實打臉的命運」。

但當現實被證明不太美好的時候,另一個辦法就是掩蓋它,中國當局8月間停止公布青年失業率就是一例,卻遭到了網友的廣泛嘲諷,直指政府「終於找到了解決失業的妙招」。

報導指出,在言論審查機制的嚴格管控下,中國官方敘事與現實狀況矛盾並不是新鮮事。但如今,從富有菁英階層到工廠工人,在大眾悲觀情緒如此泛濫的情況下,這種對比就變得特別刺眼。

不過,中國社群媒體上,許多對經濟前景持懷疑或直白批判態度的評論,卻逃過了審查,或許是因為這類評論實在太多了。

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表示,這種不安在如今的中國幾乎普遍存在,且遍及各行各業。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政府一直在利用一切官媒和其他工具,傳遞積極樂觀的訊息。

陳志武以中國財政部28日宣布證券交易印花稅減半徵收為例指出,這並不能改變人們如今不願意買股的想法,因為他們對股票增值缺乏信心。當未來這麼不確定,收取什麼樣的交易成本都無所謂。這證明,中國高層領導人與許多中國民眾的現實脫節,是顯而易見的。(編輯:邱國強/楊昇儒)1120830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