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羅雙年展 探討「部落意識」藝術表現

聖保羅雙年展  探討「部落意識」藝術表現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5日專電)巴西第35屆聖保羅藝術雙年展將於6日登場,主題為「不可能的編舞」,展出121位藝術家的作品,探討跨族群團體的集體「部落意識」在當代藝術的多重表現。

被譽為「世界第3大藝術展」的聖保羅藝術雙年展,今年由利馬(Diane Lima)、基隆巴(Grada Kilomba)、梅尼士(Hélio Menezes)和波嘉–維勒(Manuel Borja-Villel)4位策展人共同策劃,企圖擺脫過去既定的展覽空間和僵化的歷史年代時間,透過多種藝術創作方式展現藝術家對社會的關注,觀賞者可從多個面向體會藝術家的創作內涵,與作品進行互動,產生交集和反思。

本屆雙年展也是在批評、挑戰、抵制和對抗日常的暴力行為及其衍生的象徵體系,這些象徵體系總結自16世紀以來一直沒有停止的種族殖民主義和異性戀父權體制。

另外,今年展覽主題的「編舞」一詞,有助於反思新自由主義的核心概念「自由」的涵義,打造心靈、空間、時間和身體自由的批判性藝術路徑,在看似龐大不可逆的現代藝術浪潮中,從市場化隱性暴力的結構中,尋找藝術在此中的對抗力量及對話的可能。

其中,菲律賓藝術家塔希米克(Kidlat Tahimik)展出的裝置作品,陳述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的環球航行之旅,藉由木雕呈現巴西原住民和菲律賓人的神話人物海怪(Igpupiara)和美人魚(Syokoy)等「部落想像」被資本主義謀殺的情景,放大族群、文化與身分認同遭到深刻而無情滅絕的悲劇。

藝術家透過直升機、電鋸、導彈與半人半獸的古代神話人物,在和跨文化歷史教育、宗教等場景中進行不平等的對抗,批評西方帝國資本主義以殖民主義為前鋒,對殖民地的剝削和榨取,過程充滿血腥、暴力、偷盜、掠奪以及權力的濫用。

4位策展人正是以非線性的編排方式展出121位藝術家的逾1000件作品,探討原住民、跨族群、跨性別等團體的集體「部落意識」在當代藝術中的表現,批評帝國主義侵略性的問題和去殖民化與當前人類生存的關係。

展覽中,以「舞動」對抗世界的「不可能性」的作品貫穿整個雙年展,邀請參觀者「舞動」自己的身體,藉由身體在展覽空間中移動,與展出作品互動,共同創造、經驗與感受人與作品、人與人、人與空間之間多重的對話關係。這項展覽展至12月10日止。(編輯:高照芬)1121006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