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曼谷28日專電)泰國箜劇代表的是暹羅宮廷的精緻表演藝術,致力於傳承箜劇的團體在劇中加入新元素和新科技,並招募年輕世代演員加入演出卡司,期盼讓這項傳統日新月異,持續吸引觀眾進入劇院看劇。
舞台上,舞者身著裝飾華麗細緻的泰式傳統服飾,微幅擺動著肢體,以各種手部旋轉動作和各式步伐,展現舞者內心的情緒轉換。有的舞者戴著面具,完全只能依靠細微的肢體動作展現情緒,這是泰國傳統表演藝術箜劇(Khon Dance)。
結合了音樂、吟唱、舞蹈和文學的箜劇,代表的是幾世紀以來暹羅的宮廷精緻藝術。倥劇的精華在於華麗的衣飾和面具,以及細緻的手部動作和舞步。在泰國,箜劇是屬於王室的戲劇,是給王室成員看的表演,早年箜劇的傳承也只在王宮內,或是透過嚴格的師徒制傳承。
但發展幾百年下來,箜劇已不再受到年輕世代歡迎,聯合國2018年將箜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這門傳統表演藝術再度躍入大眾眼前。但傳統藝術要持續生存,就必須添加符合時代發展的元素,也不再只能是在宮廷裡給王公貴族看的表演。
為了保存這項古老的表演藝術,由泰國王太后詩麗吉(Queen Sirikit the Mother Queen)成立的支持基金會(Support Foundation)從2007年起每年製作箜劇,擷取神話拉瑪堅(Ramakien)中的一部分,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戲劇表演,年底在曼谷進行售票公演。
事實上箜劇的舞碼也就只有一種就是拉瑪堅,來源是印度神話羅摩衍那(Ramayana),講述拉瑪王子的冒險故事。箜劇的演員角色分為王、女士、妖魔和猴子,最傳統的表演方式是每個人都要戴面具;經過改良的箜劇只有妖魔和猴子要戴面具。
每年負責監製公演的法政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阿努查(Anucha Thirakanont)接受中央社採訪指出,在每年底公演前6個月就必須開始前置作業,包括選角、製作服飾和配件。箜劇的服飾和配件製作是一門大學問,一切都必須遵循古法手做,相當耗時也耗費人力。
每年的公演由兩個卡司輪流替換,一個卡司的舞者、演奏者和吟唱者加起來約260人,因此每年的公演需要超過500名的表演者。阿努查說,除了由資深表演者負責領銜演出,他們每年都會向全泰國約19所有表演藝術專科的學校公開徵選演員,這是給予箜劇新的生命力,也給予年輕的表演者公開演出的機會。
今年29歲的翁沙瑪(Wongsamat Laoprasert)從12歲就開始學習箜劇,身為新世代演員的他說,對箜劇有熱情,也自覺有責任把這樣的傳統藝術持續傳承下去。
今年18歲的彭薩空(Phongsakorn Suphasri)同樣自12歲開始學習箜劇,對於能夠在傳統藝術表演中感到很驕傲,希望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熟悉箜劇也願意學習箜劇,他相信這樣的傳統藝術不會消失。
除了啟用新演員,製作團隊還要加入新元素和更多道具,阿努查說,完整的拉瑪堅故事非常長,許多角色和劇情從來沒有出現在舞台上,因此製作團隊每年擷取拉瑪堅故事的其中一段情節,依照原有的神話故事架構稍微改編,發展成為一套完整2小時左右的戲劇表演。
此外,製作團隊加入現代科技的道具,讓古老的神話故事更能立體呈現在觀眾眼前,例如會活動的大型船隻或是角色模型。阿努查說,這樣能讓舞台上的表演更活靈活現,更加刺激有趣,目的在於讓觀眾願意每年都走進劇院看劇。
藝術的呈現方式必須與時俱進,否則只會逐漸衰退,阿努查說,表演藝術是雙向溝通的藝術,不可能只有表演者而沒有觀眾,也不可能只靠一個世代的觀眾就能持續傳承,而必須讓一代又一代新世代的觀眾願意走入劇院。
他說,在全球化以及日益變化的科技競爭下,保持傳統的同時還要添加新元素,以吸引更多新的觀眾,「至少讓他們願意來看看,這是我們讓傳統表演藝術走向年輕觀眾的一種方式」。
儘管傳統傳承不易,但透過每年徵選新演員的方式,箜劇的演員沒有出現世代斷層,出現真空的反而是吟唱者和演奏者。阿努查說,因為吟唱和演奏更需要天分,且相較於表演,年輕世代對學習吟唱和演奏較沒興趣,這恐怕是箜劇要持續傳承的另外一項難題。(編輯:陳承功/馮昭)112102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