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黃自強吉隆坡31日專電)馬來西亞教育部近期舉辦「巴勒斯坦團結週」,並明列實施指南,除禁用武器與宣揚政黨外,也呼籲學校避免極端言論,勿因某些人行為而指責整個群體或特定宗教。
馬來西亞教育部26日公告,從10月29日至11月3日推動「巴勒斯坦團結週」活動,舉凡教育部轄下各級學校共同響應政府捍衛巴勒斯坦人民的權利與自由立場。教育部長法麗娜(Fadhlina Sidek)30日晚間在社群媒體平台說明「巴勒斯坦團結週」的「7要7不要」實施指南。
法麗娜在臉書(Facebook)與前身為推特(Twitter)的社群媒體X發文說,7項應該要做的事情包括「聚焦人道:重點強調人道主義的鬥爭與和平重要性,而非暴力或爭議元素」、「鼓勵理解:舉辦教育活動諸如講座、照片或放映紀錄片,展現巴勒斯坦真實狀況」、「邀請有威望講者:挑選學養俱佳並能平衡陳述事實者」。
還有「鼓勵開放對話:透過問答、論壇與討論,以多元角度探討議題」、「邀請合作:邀請具有人道主義背景與經驗者和非政府組織參與合作計畫」、「慈善活動:蒐集人道援助諸如食物、衣物或教育等物資」、「促進和平:強調所有活動和平、公正和和諧的重要性」。
7項不應該做的事情包括「避免極端主義言論:莫使用被視為挑釁或支持暴力的符號或物品,例如槍械、刀劍與矛」、「避免指責個人或宗教:勿以某些人的行為指責整個群體或特定宗教」、「勿操縱事實:確保提供的所有訊息都是真實且沒有誤導」。
還有「避免引發對抗活動:避免可能引起衝突或緊張局勢的街頭抗議等活動」、「避免黨派政治:勿偏袒或為任何政黨提供平台」、「不要只強調單方面觀點:儘管目的是為聲援巴勒斯坦,但儘量對當前局勢提供平衡觀點」、「避用可能引起爭議的符號或圖示,包括旗幟、標語或有冒犯他人之虞的圖像」。
大馬社群網路最近流傳穿戴防護裝備男子,拿著假槍在校園中指導學生與老師的影片,畫面中有人拿著牌子、展示巴勒斯坦國旗或用巴勒斯坦圖樣圍巾遮臉與肩膀,也有人拿著玩具槍。另有截圖顯示學校孩童頭綁拯救巴勒斯坦頭巾,手持玩具槍枝。
馬來西亞推動「巴勒斯坦團結週」活動,各界態度不一。大馬政府雖然鼓勵各級學校舉辦團結週聲援,但活動仍需受到控制,避免發生其他問題。(編輯:張芷瑄)1121031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