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學者:歐洲看台灣視角過於狹隘 政策莫衷一是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15日專電)近年台灣在歐洲能見度大幅提升,不過德國學者在一場研討會指出,歐洲對台政策仍莫衷一是,看台灣視角過於狹隘,美國學者則建議歐洲勇敢擴大與台灣的來往。

由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主辦的第二屆柏林台灣會議,14日議程聚焦歐洲對台政策,才剛訪台的德國學術暨政治基金會(SWP)學者瓦克爾(Gudrun Wacker)、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副主席費根葆(Evan A. Feigenbaum)等專家受邀交換意見,全程在YouTube網路平台上直播。

瓦克爾表示,整體來說,台灣在歐洲的能見度近年有提升,不過歐洲媒體普遍缺乏背景知識,彷彿中國每次說不排除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都是第一次,至於政壇對台灣的注意力,則與台海緊張程度成正比。

她舉陳水扁執政為例說,當時中國要歐洲和美國約束台灣不要惹麻煩,似乎相當成功,等到馬英九執政時歐洲鬆了一口氣,自以為問題解決了,對兩岸任何對話和協商總是表示歡迎,卻忘了兩岸的不對等。

這位長年觀察兩岸情勢的學者指出,即便最近關於台灣出現半導體和理念相近的民主夥伴等新論述,歐洲主要還是從中國和兩岸關係看台灣,視角過於狹隘,缺乏對台灣的長期關注。

瓦克爾也批評歐盟成員國對台政策莫衷一是,捷克、立陶宛、德國做法都不同,她建議歐洲在政策上強化一致性,有效反制「一中原則」等中方論述。

費根葆從美國立場出發,鼓勵歐洲在對台政策上更大膽,擴大與台灣的來往,勇敢挑戰尺度,立陶宛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指出,歐洲與美國不同,在台海事務無需將注意力集中在軍事,因此可擴大合作範圍,在網路防禦、防制假訊息、制定標準等領域加強與台灣來往。

這位資深學者強調,與台灣來往對歐洲、對台灣都好,間接也對美國好。

瓦克爾也呼應費根葆觀點,鼓勵歐洲各國加入台灣的「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由於台灣身處最前線,面對中國各式各樣的脅迫工具,在灰色地帶戰術、防範假訊息等領域,歐洲可從台灣學到很多。

不過,瓦克爾也呼籲台灣用務實態度面對與歐洲的合作,她認為實質比表面的形式和象徵更重要,不要因為措辭不一致導致協議無法達成。(編輯:陳承功)1121116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