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銀行支付易成犯罪溫床 2024實施新監管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7日電)中國行動支付發達,當前非銀行支付機構年交易量已超過1兆筆,但存在違法挪用資金、提供電信詐騙資金轉移通道等情事。官方為防範金融風險,明年5月起將實施相關監管條例。

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今天發布司法部與人行負責人有關此條例的「答記者問」。

文章指出,當前,支付機構年交易量超過1兆筆、金額近人民幣400兆元(約新台幣1760兆元),分別占全國電子支付業務總量的約8成和1成,日均備付金餘額超過2兆元,服務超過10億個人和數千萬商戶。

文章說,中國人民銀行為防範風險,推動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斷開其與商業銀行直接連接,督促大型支付平台企業支付業務整改。

但同時,一些支付機構違規經營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如:違規挪用用戶資金,洩漏或者不當採集、使用用戶訊息;個別支付機構鋌而走險,為電信網路詐騙、跨境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資金轉移通道等。

文章說,這次公布的「條例」,將監管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為行政法規,進一步夯實有關支付機構發展的法治基礎,明確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職責、監管措施及風險處置措施等。

「條例」內容包括嚴格准入門檻,設立非銀行支付機構應當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明確支付機構不得挪用、占用、借用客戶備付金,不得偽造、變造支付指令;加強用戶權益保障,保障其知情權和選擇權、個人資訊等;加大對嚴重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規定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編輯:張淑伶/李雅雯)1121217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