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黃自強吉隆坡10日專電)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曾在大馬社運風起雲湧年代,走在華人社群最前線,隨大馬民主逐步成熟,華研已退居幕後,將重心放在大馬華人社群策略研究,並與台灣密切交流合作。
甫於2022年接下在馬來西亞被視為華人重要智庫的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Centre for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主席姚迪剛(Yau Teck Kong),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娓娓道出華研如何在大馬族群政治中,與民主發展軌跡相伴而行。
姚迪剛表示,大馬在1980年代時,社會運動方興未艾,當時的首相馬哈地(Mahathir Mohamad)是一位強勢的政治人物,在以馬來族群為主的社會結構中,華人社群擔心政府相關政策推動危及自身權益,希望團結並整合力量,因此在馬來西亞的15個華人社團倡議下於1985年創辦「華社資料研究中心」,保存華人歷史文獻,推動知識社會與資料研究。
他指出,成立「華社資料研究中心」象徵著一場民族文化的覺醒運動,特別在大馬族群政治的社會結構,不少華人參與社會運動爭取權益,「華社資料研究中心」就如同華人的資料與研究平台,以華人議題作為研究對象,並與大馬社會運動同步成長。
對於記者詢及大馬1980年代後發生各種社會運動,外界視為是種族主義霸權下的民族反彈,姚迪剛引述華研調查分析指出,這個中心的成立代表的是華人社群奮力抗爭的一環,象徵華人社群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昔日艱苦努力的過程展現的成果也有目共睹。
不過,隨時政治與社會大環境改變,他也告訴中央社記者,「華社資料研究中心」在成立10年後也同步調整其角色與定位,不僅於1996年更名為「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展開更多的學術研究作為核心工作,角色的調整也成為民間研究機構,研究與馬來西亞華人社群有關議題,並提供諮詢與服務的重要智庫功能。
姚迪剛分析,從「華社資料研究中心」更名為「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就是將研究視為核心任務,雖也研究與大馬社會脈動走向議題,但已不會站在社會運動最前線,轉型成為外界掌握華人社群有關議題的最佳平台。
姚迪剛說,如果與早期參與社運活動相較,更名後的「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角色相對低調,研究領域也更多元,諸如大馬華人的歷史人物、身分認同、大馬新村研究,旁及大馬客家與宗鄉會館研究,也出版相關書籍,透過舉辦研討會方式與包括東南亞在內的世界各國接軌。
他並說,「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隨著國家社會逐漸發展,也關注華人教育、政治與經濟等時事議題,不會如同昔日15個華團的那個年代,經常對國家重大政治與社會問題爭論不休,今日的角色很明確被定位於華社的策略研究單位與智囊。
姚迪剛說,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近來將觸腳擴及台灣,例如與台灣中央研究院合作的歷史與人物系列,期盼能合力推廣華人歷史與文化的保存工作,為下一代的文化、歷史與身分認同,建構更堅實的學術基礎。(編輯:陳慧萍)11301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